
套作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土地上的前茬收获之前, 播种或移栽后茬作物的种植方式,是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两种作物生育期、播种期及收获期均不同,但又有一定时间的共生期,通过作物不同组合、搭配,构成多作物、多层次、多功能复合群体结构,可有效发挥有限土地、空间资源的生产潜力,取得较单作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因此提高农作物总产量必须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来实现。我国南方热量资源“一季有余、二季不足”及“两季有余、三季不足”的大部分地区实行合理套作,可有效缓解茬口矛盾,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农作物总产。长江流域棉花拔秆时间大都在11 月下旬至12 月初, 棉油轮作茬口矛盾较大,采用棉田套播油菜栽培技术不仅可有效缓解棉油茬口矛盾,保证棉、油双季高产稳产,而且可以简化油菜栽培环节,减少用工投入,节本增效显著增加。
一、棉田免耕套播油菜栽培技术要点
(一) 前茬棉花生产要求
1.棉花品种选用。在适宜播种期内,直播油菜出苗快速、整齐,成苗快、成苗率高。通过合理密植,油菜苗期可充分利用年前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油菜生长快速,且叶面积指数大,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后期也可更多地利用主花序结果而获得较高产量。但如播期推迟,则油菜出苗成苗慢,成苗率下降,个体及群体质量下降,难以获得较高产量。所以,油菜前茬不能安排成熟过迟的棉花品种,长江流域油菜前茬适宜选用早中熟棉花品种,要求前茬棉花叶片在10 月底枯黄脱落,11 月下旬采花结束并拔秆离田。
2.棉花田间管理要求。前茬棉花开厢1.8 米,厢沟宽0.4米。棉花厢面上预留 0.8 米宽的预留行套播 3~4 行油菜。棉花后期可结合中耕施用磷钾肥,但不施或少施氮肥,防贪青晚熟,11 下旬拔秆腾茬。让茬迟的棉田可推株并垄,在预留行中套播1~2 行油菜。
(二) 油菜品种选用
棉田免耕套播油菜个体发育较差,株型较小,必须保证一定的群体密度方可获得较高产量。因此,在品种选用上应选择早熟耐迟播、株型紧凑、扎根力强、根颈短、不易线苗、根冠比大及抗病、抗倒的“双低”油菜品种。
(三) 肥料运筹
采用减少总施肥量, 轻追苗肥、薹肥肥料运筹方法。基肥为氮肥、硼肥,少施磷、钾肥。早施轻施苗肥、薹肥。腊肥以有机肥为主。如条件允许,中等肥力田块每公顷施有机肥1.2 万~1.5 万千克,纯氮120 千克、五氧化二磷120 千克、氧化钾90 千克、硼砂15 千克。氮肥按底肥、苗肥(包括腊肥、薹肥) 7 ︰3 合理运筹, 磷、钾、硼肥均用作底肥。
(四) 播种
1.播前准备。如棉田杂草较多可在油菜播种前5~7 天采用除草剂对土壤表面进行喷雾,清理杂草。目前用得较多的是每公顷用40%的草甘磷3750~4500 克兑水750 千克,或50%的扑草净1500 克加12.5%盖草能450~750 毫升兑水 750 千克,或 20%克芜踪 2250~3000 毫升兑水750 千克,或20%的百草枯水剂3000~4500 毫升兑水750 千克,在无露水和积水时进行土壤表面喷雾。油菜播种前3 天左右,每公顷施225~300 千克复合肥或油菜专用肥 300~375 千克,硼砂 15 千克或持力硼 3 千克作底肥, 然后用中耕器将预留行中耕一次, 在清理好“ 三沟” 后,用铁耙耙平。
2.播种。一般在棉花绝大部分叶片枯黄脱落前25 天左右进行油菜套播。湖北地区播期为10 月5 日~10 月15 日,最迟不超过10 月20 日。播种时可每千克种子以复合肥3~4 千克、硼砂1 千克或持力硼0.2 千克、过筛干土粪3~4 千克及15%的多效唑1.5 克做种肥(有利于防止高脚苗), 并与油菜种子充分混匀后,在施用底肥并整平厢面后及时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厢面,然后用铁耙耙平。也可在施用底肥并整平厢面后,开深度为2 厘米左右的播种沟进行人工条播,然后用铁耙耙平。撒播每公顷用种量一般4.5~6 千克,条播每公顷用种量一般为3~4.5 千克。在两种播种方式下,如播期推迟或土壤墒情较差则均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为保证播种均匀,可带秤下田,采取分厢定量播种,先播定量的2/3,再用剩下1/3 补匀,力求全田均匀。
3.播后封闭除草。播种覆土盖籽后,根据上年度杂草发生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封闭除草。如需要,则可于播种后3 天内每公顷用含量为60%的丁草胺乳油1200~1500 毫升兑水750 千克,或含量为90%的乙草胺600~675 毫升兑水750 千克,均匀地喷施在厢面上,进行封闭性除草。
(五) 田间常规生产管理
1.早间苗,早定苗。棉田免耕套播油菜人工播种难度高,且用种量较大。如果播种不均匀且不及时间苗, 极易线苗而产生细苗、弱苗。因此,在油菜1~2 片真叶时即可开始间苗,间掉窝堆苗,做到叶不搭叶,苗不靠苗。棉花拔秆后当油菜苗达到3~5 片真叶时即可定苗, 去小留大、去杂留纯、去病留健、疏密补稀、拔掉大棵杂草,要求菜苗田间分布均匀。棉田免耕套播油菜由于个体发育不及移栽油菜,单株角果数目下降。因此,需通过增加密度来确保较高产量,一般田块每平方米留苗38~52 株,每公顷留苗 3.75~5.25 万株。如品种生育期短、土壤肥力较差、肥料投入少、播期推迟则均应适当增加留苗密度,做到“以密省肥、以密补迟”。
2.追施提苗肥。油菜定苗后即可墒情适宜或在雨前追施提苗肥。一般田块可每公顷追施尿素60~75 千克提苗;油菜叶色褪淡、新叶出生慢且叶身细窄的田块可每公顷追施尿素75~120 千克提苗;油菜叶色浓绿、新叶出生快且叶身肥厚的田块可少施、迟施提苗肥。
3.苗期除草。与移栽油菜相比,直播油菜尤其是免耕直播油菜更易发生草害,因此在油菜苗期应严把除草关,防止草荒苗。如草害较重应及时喷施化学除草剂除草,除草方案根据田间杂草分布确定。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可每公顷用含量为 10.8%的吡氟氯禾灵乳油 375~525 毫升兑水 750 千克, 或含量为 5%的精喹禾灵450~600 毫升兑水750 千克于杂草2~4 叶期喷雾;以阔叶杂草为主的油菜田块可每亩用含量为 50%的草除灵450~600 毫升兑水750 千克喷雾,防治时间可在油菜活稞后根据杂草发生情况确定;以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每亩可用17.5%快刀乳油1200~1500 毫升兑水600~750 千克于油菜活稞后进行喷雾。化学药剂防除杂草一般在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无露水时进行,如喷药后四小时内下雨,须重新喷药,但应适当降低用药量。草害较重的田块可以在越冬前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
4.棉花拔秆腾茬,清沟。长江流域棉田套播油菜田块的棉花要求在11 月中旬及时拔秆,最迟不能超过11 月下旬。棉花拔秆后应及时清理“三沟”,防春后田间渍水,油菜烂根、早衰减产。
5.化学调控,抗倒增产。旺长、群体密度偏高的棉田套播油菜存在早薹、早花以及抗倒性下降的风险。此类田块可在油菜封行至11 月底前,每公顷用含量为15% 的多效唑450~750 克兑水750 千克在晴天叶面喷施。对存在早薹早花风险的田块进行化学调控,控上促下,并可提高抗寒力与抗倒性,从而提高油菜产量与籽粒品质。
6.追施薹肥与硼肥。在薹高5 厘米左右及时追施薹肥,薹肥用量根据苗情确定,一般田块每公顷撒施尿素45~60 千克。脱肥落黄早、后劲不足田重施薹肥,反之少施。没有施用硼肥或前期干旱较重的田块可在薹期每公顷用速乐硼750 克兑水600~750 千克溶液叶面喷雾。
7.防治病虫害。油菜有蚜虫株率10%,虫口密度平均每株达2 头时须及时喷药防治,可每公顷用10%吡虫灵300 克兑水750 千克重点对叶片背面进行喷雾。菜青虫在其幼虫三龄前, 可每亩用含量为 48% 的毒死蜱乳油1500~1800 毫升,或含量为 2.5%的溴氰菊酯乳油 300~ 375 毫升兑水750 千克对其进行喷雾防治。初花期每公顷用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 克兑水750 千克,选择晴天下午重点对植株中下部茎叶上进行喷雾。如菌核病发生较重可在盛花期再防治一次。
(六)收获贮藏
1.收获时间。油菜终花后35 天左右,当全株三分之二角果呈黄绿色,主轴基部角果呈枇杷色,种皮呈黑褐色时,仅分枝上部尚有三分之一角果仍显绿色,为适宜收割期,即“八成熟、十成收”。如采用一次性机械收获可推迟7~10 天进行,油菜适宜机械化收获时期较短,要掌握好时机,抓紧晴天抢收。
2.脱粒。后熟5~7 天后,抢晴天撤堆、摊晒后,既可进行人工脱粒,也可进行机械脱粒。脱粒时可垫上塑料薄膜,以提高菜籽净度。秸秆切勿焚烧,可在田边沤制成农家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入库。当籽粒水分控制在9%以下,手抓菜籽不成团时,扬净后可装袋入库。贮藏油菜籽的仓房必须具备通风、密闭、隔湿、防热等条件,堆高一般不超过 1.5 米,并及时通风透气,防止菜籽发热霉烂。菜籽入库后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熏蒸消毒。
二、注意事项
一是采用适度的棉花田间栽培措施,棉花不贪青晚熟且便于后茬油菜田间管理。二是控制油菜肥料用量, 防止棉田油菜旺长倒伏而影响产量。三是根据天气预报抢时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四是棉田油菜菌核病发生偏重,要做好初花期菌核病的防治。
三、实施案例
2012 年5 月8 日,湖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油菜办公室、天门市农业局联合实施的“棉-油二熟制套播油菜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示范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岳口镇,前茬为棉花 (拔秆期为10 月30 日)。示范区统一采用华油杂62 油菜品种连片种植;棉花拔秆前25 天亩施尿素10 公斤、过磷酸钙30 公斤、氯化钾6 公斤与硼砂1 公斤作基肥;棉花拔秆前20 天免耕套播油菜,亩用种量0.30 千克,亩定苗数3.5 万株;定苗后亩追施尿素5 公斤提苗。
专家组按照农业部《全国油料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 进行测产。结果如下:平均每亩总株数17671 株、单株角果数255 个、每角粒数3.6 粒、千粒重3.6 克(国家品种审定结果)、理论产量为356.9 千克/亩。该技术能有效缓解棉-油二熟制地区的茬口矛盾,有利于高效利用温光资源,是棉田油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的一种创新,在长江流域棉-油二熟制地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