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模式化的栽培技术在东北指的是“二密一膜一卡”采用大机械的栽培技术模式,它包含了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大豆“大垄密”栽培模式、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和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栽培模式。这四项模式是依据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前后茬口等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同模式栽培,使品种的遗传特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获得最高的产量。在生产力水平较高,雨水正常的情况下,可采取平作深窄密栽培模式;在低洼地水分充足情况下,可采取大垄密栽培模式;在干旱的条件下,可采取原垄卡种栽培模式;在最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可采用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技术模式。由这四种栽培模式组成针对不同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大豆模式化的栽培技术。
一、大豆规模化栽培中的播种技术模式
1.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模式:由以前的 130 厘米或140 厘米大垄密栽培技术改成110 厘米垄上三行,该技术模式是针对前茬玉米大垄双行而采用的大垄密栽培模式,该模式使大豆在垄上植株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由于比原先的大垄密在垄上减少了行数(原先4 行,目前改成3 行)或增加了行数(原先的2 行,目前改成3 行),使植株个体得到充分表现,群体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大垄密由于解决了阶段性干旱和降水过多的问题,而采取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技术。采用110 厘米的大垄,垄上种植3 行,垄台宽70 厘米,垄上行距35 厘米,即采用大机械播种机一次完成。现有品种的适宜公顷密度为33 万~36 万株。整地质量好、肥力水平高的地块,要降低播量10%;整地质量差、肥力水平低的地块,要增加播量10%。
2.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模式:针对大豆主产区春旱、低温气候特点所采取的以地膜为载体,抗旱的栽培模式。该模式以秋起130 厘米的大垄,垄面宽80 厘米;选用厚度为0.01 毫米,宽度为60 厘米的地膜。采用覆膜通用耕播机, 苗带距膜2~3 厘米,不能超过5 厘米。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一般地区每间隔10~20 米膜上横向压土,风大的地区每间隔1.3~1.4 米膜上横向压土,防止大风掀膜。采用分层侧深施肥。肥在膜内种侧10 厘米, 1/3 肥施于种侧膜下5~7 厘米,2/3 的肥施于种侧膜下7~12 厘米。遵循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的原则,公顷保苗22~26 万株。
3.大豆原垄卡种技术模式:原垄卡种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卡种的一种方式是上年原垄留茬越冬,当年早春耢碎残茬,而后直接用机械在垄侧播种;另一种方式是留茬越冬,播种前先耢去一层原垄干土,将残茬、草籽耢入垄沟,而后在垄中间较湿的垄心土上开沟播种。由于原垄未动,提墒能力强;前者种子部位较高,争取了温度,及时发芽出土;后者耢去垄台干土,播位较低,抗旱性增强,草也较少。
4.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模式:在气候条件正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平作的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可根据本地实际与机械的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行距。一般单条行距平均可在15~25 厘米左右;品种的密度是个关键,不同品种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公顷收获株数掌握在38 万~42 万株;该项技术要有较好除草剂应用技术,尤其在杂草较多的地块,不宜采用此项技术;要注意喷洒叶面肥,以防止后期脱肥;该项技术不适合在低洼地,或多雨,易涝条件下应用。
二、大豆规模化栽培中的耕作标准
1.耕深深度与无重耕或漏耕。所有耕作措施都有对土壤作用深度的指标,如翻耕深度、播前耙地、中耕、开沟深度等等。这一指标与出苗、根系发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是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大豆规模化栽培中的耕作要选择前茬为禾谷类或非豆科类作物地块,选用地势平坦、土壤疏松、地面干净、较肥沃的地块,要求地表秸杆少,地表秸杆长度在3~5 厘米之间。前茬的处理以深松或浅翻深松为主。对土壤耕层总体要求要达到深、暄、平、碎。深松要求打破犁底层,深松深度≥35 厘米,达到耕层以下6~ 15 厘米,深浅一致,不得漏松,不重松。白浆土、黑土、草甸土等地块在土壤干湿适度时及时深松,不起大块。沙壤土地块不宜深松。
2.地面平整度。要求的土地平整度是指地块内不能有高包、洼坑、脊沟存在,否则会引起农田内水分再分配而导致一块田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显著差异。尤其对灌溉农区,盐碱土壤,平整度更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土地平整,要求10 米幅宽高差不超过3 厘米。
3.碎土程度。要求土壤碎散到一定程度,其土壤团块的大小应该是既没有比0.5~1.0 毫米小得多的土块,也没有比5~6 毫米大得多的土块。土壤碎散程度,间接反映水分状况。在过湿或过干的情况下耕作是造成大土块的原因。出现这一情况,说明土壤水分已被大量损失。耕层内纵向分布的土块,这些土块的存在是造成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在过干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只有等待降雨和灌溉后去消除它们,过湿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如耕后水分合适,应及时用表土耕作将土块破碎。伏耕、晒垡和秋耕冻土存在的土块,有利于耕层的熟化。因此,大小土块经干湿和冻融作用,十分容易破碎。要求土壤每平方米直径3~5 厘米的土块不超过5 个,秋整地要达到播种状态。
4.疏松度。过于紧实的土层对作物生长不利,过于疏松的土层同样不利。疏松度一要抓住耕层有无中层板结, 二要注意播前耕层是否过于松软。由于土壤过湿或多次作业,耕层中容易形成中层板结,而地表观察不易发现,所以疏松度的测定不能观察土表状态,而要用土壤坚实度测定仪,检查全耕层中有无板结层存在。破除中层板结的较好办法是播前全面中耕以及大豆显行后及时中耕松土。播种前耕层不能太松,太松不仅使种子与土粒接触不紧, 而且使播种深度不匀,幼苗不齐,甚至引起幼苗期吊根受旱。播前或播后镇压可调节过松现象,一般是播前松土深度不超过播种深度为宜。要求土壤疏松,土壤硬度和容重每立方厘米不能超过2.1 千克和1.3 克。
5.地头地边的耕作情况。机械化生产的单位,因农具起落、机车打弯,地边地头的耕作质量常被忽视,所以作物生长较差,影响平均单产。犁地、播种按起落线作业,并有精确的行走路线,才能改善和提高地头地边的耕作质量和作物生长情况。
(1)耙地: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苗期采用的表土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10 厘米左右。不同场合采用的目的不同,工具也因之而异。圆盘耙应用较广, 可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耙深可达8~10 厘米,也用于翻耕后破碎垡块或坷垃,耙深5~6 厘米;钉齿耙作用小于圆盘耙,但它常用于播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保蓄耕层土壤水分。振动耙主要用于翻耕或深松耕后整地,质量好于圆盘耙;缺口耙入土较深,可达12~14 厘米,常用缺口耙代替翻耕。
(2)耙地质量:达到适宜播种状态,要整平耙细。秋 翻后未耙地的地块,在春季土壤耕层化冻5 厘米时,及时进行轻耙,宜早不宜迟,深度不宜过深,以利保住土壤墒情。
(3)耢地:耙地之后的平地碎土作业。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 厘米。耢地除联结耙后外,也有联结播种机之后,起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耢地多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上,也常用在干旱地区灌溉地上,多雨地区或土壤潮湿时不能采用。耢地可与耙地同时进行,伏秋耢地以平地保墒为主,春季前期耢地以碎土平地为主,后期以保墒为主。根据耢地的目的和时机,选用相应农机具。
(4)镇压:镇压是以重力作用于土壤,达到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的作用,一般作用深度3~4 厘米,重型镇压器可达9~10 厘米。镇压器有V型镇压器、环型式网型镇压器。较为理想的是网型镇压器,它既能压实耕层,又能使地面呈疏松状态,减轻水分蒸发,镇压保墒,主要应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上,半湿润地区播种季节较 旱也常应用。播种前如遇土块较多,则播前镇压可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引墒反润,及早发芽。正确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水分的大量蒸发。所以,应用时应注意在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时镇压,过湿则会使土壤过于紧实,干后结成硬块或表层形成结皮。根据经验,以镇压后表土不生结皮、同时表面有一层薄的干土层最为适宜。在盐碱地或水分过多的粘重土壤不宜过度镇压,应选择轻压或不镇压。
三、大豆规模化栽培中施肥技术与标准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单凭经验进行施肥,造成土壤营养元素不平衡,生产上出现了缺钾、缺微量元素的现象。要结合农业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坚持科学施肥, 根据测土结果,将氮、磷、钾肥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施入。要提倡秸秆还田、氮肥分期施用,氮肥缓施、依据土壤钾素状况,增施钾肥,适当补充镁肥。化肥做种肥,深施于种下4~5 厘米,以免烧种。建议在以上施肥原则基础上,不同产量水平下,肥料常用用量如下:(1)产量水平250 千克/亩:氮肥2.7~4 千克/亩,磷肥2.3~5 千克/亩,钾肥2.3~5 千克/亩。(2)产量水平200 千克/亩:氮肥2.3~3.7 千克/亩, 磷肥1.5~4.3 千克/亩,钾肥1.5~4 千克/亩。(3)产量水平150 千克/亩:氮肥3 千克/亩,磷肥3.7 千克/亩,钾肥3.3 千克/亩。
叶面肥第一次喷施应在大豆开花初期,第二次施肥在开花盛期与结荚初期,可用尿素加磷酸二氢钾,用量为每公顷尿素5~10 千克加磷酸二氢钾2.5~4.5 千克。最好采用飞机航化作业。干旱的年份要减少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千万注意在苗期的非特殊情况,不提倡追施叶面肥。
四、大豆规模化栽培中的除草剂使用与标准
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草相,科学合理选择安全、高效的化学除草方式及除草剂配方。东北西部易旱区, 提倡苗后茎叶除草。为防止药害发生,在白浆土地、盐碱土地、砂壤土地、土壤水份较大的大豆田不宜使用嗪草酮、2,4-D 丁酯或含此类药剂的配方进行封闭除草。鉴于冬雪大、回暖早,有利于多年生杂草提前萌发的特点, 可在大豆播种后拱土前的明草期,使用草甘膦进行灭生性除草,可有效地提高对“苣荬菜”、“刺儿菜”等多年生宿根性杂草的防效。
苗前封闭除草,如果土壤墒情比较好的情况下,使用除草剂的正常用量,如果土壤墒情比较差,不建议封闭除草。不提倡用普施特、豆磺隆、虎畏、阔草清、广灭灵等长残效除草剂。为解决高温干旱条件下喷洒农药效果差,药效不好盲目加大用水量和药量的问题,苗后除草剂要推行“两降一加”技术,即降低20%~50%用药量;选择适宜的喷嘴,降低喷液量喷杆喷雾机100L/h㎡(升/平方百米),人工为100~ 150L/h㎡;加植物油型喷雾助剂。喷洒苗前除草剂,要求喷洒雾滴直径300~400 微米, 每平方厘米雾滴 30~40 个。人工背负式喷雾器需选用11002、11003 型扇形喷嘴、配50 筛目柱型防后滴过滤器,喷雾压力2 个大气压,喷液量225~300 升/公顷,施药时一次喷一条垄、不要左右甩动喷雾,定喷头与地面高度、喷雾压力、行走速度均匀喷雾。拖拉机喷雾机选用11003、11004 型扇形喷嘴、配50 筛目柱型防后滴过滤器,喷雾压力2~3 个大气压,喷液量180~200 升/公顷,喷杆距地面高度40~ 60 厘米,施药时车速6~8 千米/小时。飞机喷雾选用雾化器喷头或扇形喷头,喷液量30~50 升/公顷。
喷洒苗后除草剂田间适宜喷洒雾滴直径250~400 微米,喷洒内吸性农药雾滴密度30~40 个/平方厘米,喷洒触杀性农药雾滴密度50~70 个/平方厘米。喷杆喷雾机喷洒苗后除草剂喷液量为100 升/公顷以下。飞机喷液量20~ 50 升/公顷。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洒苗后除草剂选用11001、110015 型扇形喷,配100 筛目柱型防后滴过滤器,压力2 个大气压,行走速度3~4 千米/小时。一般喷杆喷雾机喷洒苗后除草剂选用80015 型扇形喷雾器,配1000 筛目柱型防后滴过滤器,压力3~4 个大气压(大马力自走喷雾机选用11002 型扇形喷嘴,配500 筛目柱型防后滴过滤器, 压力4~5 个大气压,车速10~16 千米/小时)。
作者:胡国华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