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模式和实施过程初探

                          姜联合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明显进展。

财政部等部门制定颁布了《关于科普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科技部等七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加了对科普作品的奖励。科普协调机制初步形成,科学素质工程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能力建设尚待提高。

1我国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的意义

1.1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是增进国家科技发展后劲、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关系到科技发展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1]。我国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严重的瓶颈之一。据了解,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7%和4%,到2000年美国增至17%,而2003年我国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科学素质科普,主要内容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现代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提高公民参与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专项内容,包括了重点人群(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程(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还有增加科普投入,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等[2]。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建设将是未来提升我国科普化能力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加强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宣传,满足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政策的迫切了解,增大公众对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各个国家在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教育中纷纷设立各种奖项增强本国科技发展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见,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科学技术科普化更成为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科普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3]

1.2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研究成果惠及全人类,科学普及是科学研究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然过程和客观要求

发现与发明是科学前进的标志,传播与普及是科学影响社会的必由之路,没有被传播与普及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探索与普及,是人类科学活动永恒的主题。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的能力,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公众分享对科学的感悟,热忱地传播科学,为公众提出有益的建议。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研究成果惠及全人类,科学普及是科学研究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然过程和客观要求。

科技资源科普化既是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科技发展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而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就需要让公众了解自己所从事的研究的意义。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过程,也是科技事业发展与公众的互动过程。

1.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科技资源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和学术支持

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科技活动走向、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成为我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手。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实施,增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科技项目的传播有助于增进普通大众对国家科技项目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科技资源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和学术支持,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国家科技项目的科普化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更广泛地到传播到大众,

面向全社会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宣传科技工作者的贡献、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加强社会舆论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监督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科普化的内容来自科学技术领域,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对于科普的转化更加准确直接,可以不断地为科普提供新的视野和新内容。科技研究所产生的知识和涉及的资源作为科普的原材料,需要通过加工,才能作为科普的产品资源。科技资源虽然与科普资源有很大的交叉,但许多科技资源一般需要有本专业背景和素养的人才能使用,一般公众是难以理解的。因此,科技资源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才能作为科普资源,这种加工以及使之易于被公众理解的过程就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过程,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化是科技资源的科普化的必然要求,在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5 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是我国经济总体发展适应世界环境的要求

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到了2113.5亿元。2007年,我国研究与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710.2亿元,根据2008年OECD发布的《主要科技指标》(2008/2)上的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的R&D经费总额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而居世界第五位。随着R&D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我国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近年来也实现了连续增长,2007年这一比例为1.4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1.4万元,比上年增加1.4万元。政府的R&D资金主要用来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活动[4]。

同时,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得了重大的成果:1)专利数量的提高,2007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9.4万件。22007年全国共发表科技论文46.2万篇,比上年增长了14.1%,按 2007 SCIEIISTP 统计,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论文共20.8 万篇,国际论文数量的排序与2006 年相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 位。32007年全国共完成重大科技成果34170 [5]

可见,我国科技项目投入及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我国经济总体发展同步增长,但科学教育普及显然没有发达国家完善的机制建设。与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入手,建立系统完善的科普化机制已提到日式议程上来。

 

 

 

 


图1  我国财政历年科技经费[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2009)

 

2 科研人员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需求的调查

为了了解社会各界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的需求的相关情况,对部分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共363份。

2.1 认定重大科技项目的金额的调查——50%人员认为应在500万以上

被调查者职称从副研究员、副教授到院士不等,调查样本中其中有2位院士(0.55%),118为研究员或教授(32.51%),87为副研究员或副教授(42.98%),156位为其他职称。

表3  被调查人职称分布

类别

院士

研究员/教授

副研究员/副教授

其它

总计

数量

2

118

87

156

363

百分比

0.55

32.51

23.97

42.98

100

被调查者中,在关于重大科技项目的金额上,26.45%的人认为应该在200万元以上,15.98%的人员认为应该在300万元以上,5.79%的人员认为应该在400万元以上,将近一半的人员认为应该在500万元以上。8人中,有4人认为应为1000万以上,1人认为应为2000万以上,3人认为不同性质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表4  重大科技项目金额

类别

200万元以上

300万元以上

400万元以上

500万元以上

其它

总计

数量

96

58

21

180

8

363

百分比

26.45

15.98

5.79

49.59

2.20

100

 

2.2  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任务的调查——96.69%人员认为应该开展科普工作

 

关于重大科技项目是否应开展科普时,绝大部分(96.69%)人认为应该开展科普。对于开展科普应该投入的合理经费比例,将近44%的人认为应该在0.5%到1%左右,认为应该在2%或3%的人达到35%,有17%的人认为应该在4%及以上。此外被调查的人员中,85.40%(310)的人认为应该根据经费总额按比例确定科普经费。

2.3  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任务合理经费调查——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规定项目经费中有科普的预算

 

表5 开展科普的合理经费比例

类别

0.5

1

2

3

4

5

其它

总计

数量

61

96

69

51

9

60

12

358

百分比

17.04

26.82

19.27

14.25

2.51

16.76%

3.35%

100

12人中有8人认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比例,1人认为该比例应为5~10%, 1人认为应为0.2%,1人 认为比例应为0.05%,还有1人认为该比例应低于0.1%。

进一步按照按照职称分类进行统计。由于紫金山天文台(20份)和西北高原生物所(20份)是按总体统计的,无法参加该项分类计算。故共有323份问卷进行按职称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表6 调查项目汇总表

职称

院士

研究员/教授

数量

研究员/教授

比例(%)

副研究员/

副教授数量

副研究员/

副教授

比例(%)

其它

数量

其它所占

比例

(%)

总数

1

104

100

74

100

144

100

重大科技

项目金额

200万以上

22

21.15

12

16.22

40

27.78

300万以上

17

16.35

12

16.22

25

17.36

400万以上

5

4.81

0

0

11

7.64

500万以上

1

56

53.85

50

67.57

65

45.14

其它

4

3.85

0

0

3

2.08

是否应开展

科普

1

100

96.15

73

98.65

138

95.83

2

1.92

1

1.35

5

3.47

其它

2

1.92

0

0

1

0.69

开展科普

合理经费

比例

0.5

16

15.38

11

14.86

30

20.83

1

1

24

23.08

24

32.43

32

22.22

2

17

16.35

16

21.62

31

21.53

3

16

15.38

11

14.86

17

11.81

4

3

2.88

0

0

1

0.69

5

22

21.15

10

13.51

24

16.67

其它

5

4.81

1

1.35

6

4.17

是否按金费总额比例确定科普金费

1

91

87.5

67

90.54

117

81.25

13

12.5

7

9.46

26

18.06

其它

0

0

0

0

1

0.69

  1. 4人中有2人认为重大科技项目金额应为1000万以上,1 人认为应为2000万以上,1人认为不同性质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② 该3人中2人认为重大科技项目金额应为1000万以上,1人不同性质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③和④ 3人均认为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开展科普的就开展,不需要的则不开展。

    ⑤ 该5人均认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科普经费比例比例。

    ⑥ 该1人认为科普经费比例比例应低于0.1%。

    ⑦有3人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科普经费比例,另3人分别认为该比例应为5~10%, 0.2%和0.05%。

    ⑧ 该1人认为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规定项目经费中有科普的预算

3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专项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初探

31建立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金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科普专项基金”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社会各界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的需求,目前对于国家科普计划的投入太过微薄。

虽然《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发布机制,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但实际情况是,重大项目中都没有科普经费,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普并没有从源头上得到解决,科技管理部门也缺乏相应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种方法是从项目管理费中提取一部分,设立“重大项目科普”专项,由政府科普管理部门或科技团体统一使用;另一种办法是在这些重大项目的预算里设立一定数量的经费,由项目实施单位和科学家分配使用,用于科普活动

根据调查数据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认定我国50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科普化经费应占5%100万元以上科技项目科普化经费应占3%50万元以上科技项目科普化经费应占1%

3.2 建立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专项制度和政策机制

把科技项目科普化成为科技发展和科研任务的的重要任务,科学研究人员直接参与科普活动,成为科研项目评估和监测的一部分。

在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工作的专项管理工作中,根据不同科技活动的特点,促进分类管理,创新管理机制,促使经费管理更符合科技活动本身规律。

把“用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学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公益性科普”和“用于实用技术推广”的科普活动分离,政府只管前一部分的财政投入,把后一部分推向市场,让价值规律去起作用,以确保“公益性科普”投入,提高全民科普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3 建立科学传播组织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合作开展科普工作的制度和机制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普工作大多由专门的机构组织实施,如,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科学传播;德国有专门的科学对话公司;日本的科学振兴机构设立独立的科学传播固定项目;英国由专门的组织英国公众科学理解委员会承担科学传播任务,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设有专项科普经费,专门的科学传播组织,与政府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普工作,在科技项目科普专项基金支持下,吸收民间基金,多方资金资助。

我国没有相应的体制,应吸纳国外经验,设立专门的政府科学传播组织统筹科学传播活动,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内容一体,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3.4 制定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匹配的自然科学科学传播专业硕博生的培养计划

优秀的科学传播专业人才是实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的重要保证,目前专业的科学传播人才少,大部分科学普及人员为兼职人员,科普人才队伍与科普化的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化对科普工作的升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专业的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匹配的自然科学科学传播队伍,才能使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匹配的自然科学科学传播专业硕博生的培养计划是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重要保证。

4 总体实施过程

组织结构图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机制建设

4.1 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项目认定和专项科普基金建立

4.1项目认定

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认定,指按照项目经费,认定那些科技项目进行科普化。根据调查显示,50%的科学家认定50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应设立科普任务和科普专项基金,科普基金占科技计划项目的1%---5%,发达国家平均占3%,并逐年在提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开展工作。

我国应在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金研究项目中设立“重大项目科普专项基金”。

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项目认定中应实行分类认定,体现类型化特征,对于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科技项目经费和项目科研内容设定不同比例的科普专项基金。

4.1.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重点领域

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科技界肩负着重大使命。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也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的重点内容。

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科技创新将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资源和知识需求,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工艺、新服务、新产业、新市场,推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为促进社会和谐充实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将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将不断丰富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的科学普及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兴趣,推动形成科学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讲话中提到的一样,我国重点推动的科技发展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在科普化进程中更应积极推进。重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领域应包括[6]:1)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2)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3)信息网络科学技术。 4)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5)健康科学技术。6)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7)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 8)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

 

4.2 经费管理和多元科普投入经费机制建设

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设立“重大项目科普专项基金”,按一定比例作为科普基金使用,开展大众科普传播活动,经费的管理上与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筹使用,管理,验收,评估。随着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的开展,逐步形成:1)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2)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3)社会广泛动员的科普发展机制。

4.3 组织形式

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的科普活动,统一由科技计划项目直接监管负责,大型科普综合活动可与专业科学传播组织开展,使用经费统筹于重大项目科普专项基金中。

4.4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管理机制及保障工作

1 )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工作;

2) 建立支持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建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工作方式;

4) 推进科普资源共建与共享, 全面促进科技资源的科普化;

6)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法律法规建设完善。

4.5 科技项目科普化成果鉴定和评估

科技项目科普化成果鉴定和评估与科技计划项目完成挂钩,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完成的重要一部分。

如何规范项目科普活动、准确掌握其效果,需要开展操作性强的监管和评估。

4.6科技项目科普化跟踪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同科技计划项目一样接收项目的检查、跟踪。并建立一定的机制保障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昆仑.国外科普奖励一瞥.www.65ce.com  ,2010.

[2]中国科学院.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解读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动向.http://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47572.shtml ,2010.

[3]姜联合,袁志宁.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力建设实践探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2010,81-8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9,20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8.

[6] 胡锦涛.胡锦涛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0-06/07/content_1622343.htm,2010-6-7.

[7]毛振芹、程桂枝、唐五湘.部分科技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模式及启示.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3),100-103.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模式和实施过程初探

图文简介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对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项目、科普任务和合理经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借鉴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模式,提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初步模式具体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