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出品,玉龙小段工作室、赛恩传媒制作,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监制
今天,小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个刚开业不久的饭店里,几位初出茅庐厨师接到经理的指示:“你们要做一桌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国宴,必须能和那些百年的老饭店同台竞争。但是我们谁都没有吃过国宴,只能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做,你们可以吗?”
正当各位厨师面面相觑的时候,经理又说:“哦,对了,咱们开业不久,资金有限,所有的原材料得你们自己种啊,来来来,大伙儿分一下工,赶紧下地干活……”
大家可别觉得这是一个段子,这可是我亲耳听到的故事,而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后来变成了现实,只不过“高水平国宴”的名字变成了“先进战斗机”,那些又种地又要做菜的厨师,就是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者们。
在他们辛劳的科技攻关下,让中国人拥有了与世界水平同齐的第三代战斗机-歼十飞机,在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中,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歼十之父”的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先生。
宋文骢, 193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于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离世。宋文骢在年少时目睹了日军的狂轰滥炸,自此立下了报国强军的远大理想!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着手进行第三代战斗机方案论证的时候,宋文骢站在未来战争的角度,提出了歼-10的设计思路。
经过反复研究,由宋文骢提出的鸭式布局被选为最终方案进行发展,空军也对新飞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性能看齐美国的F-16和原苏联的米格-29、同时满足格斗、截击、超视距空战、对地攻击等多个目标,最重要的是,新型飞机要在2000年开始服役。
歼十正式批准立项是在1986年,而这个时候我国航空工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技术储备,研发经验都在初级阶段,尤其面对三代机从机械操控到电传操控的颠覆式设计,没有任何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成品技术。当时的情况就好似一开始提到的:想做饭?得先从种地开始!
晏翔:歼-10项目原行政副总指挥回顾当时起步的艰辛
1998年初春的一天,距离歼10飞机原定首飞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了,一切工作都在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年轻机械员张凤贵突然发现,在发动机试车喷口转换的瞬间,漏下了不易被人察觉的三滴油,漏油现象若不及时发现,一旦飞机上天,后果不堪设想。
晏翔:歼-10项目原行政副总指挥回想三滴油的故事
1998年3月23日,是歼十首飞的日子,在首飞成功后,在场所有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宋文骢也特意将自己的生日改在了这一天。虽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但对于一架新型的战斗机研发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中,歼十又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飞。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新型战斗机的研发历史,美国的F-16,原苏联的苏-27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这些飞机在试飞阶段都出现过机毁人亡的惨剧,虽说歼十在试飞阶段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严重事故,但对于试飞员而言,还有一些危险的瞬间让他们记忆犹新。
徐勇凌:歼-10定型试飞员回忆试飞空中加油的经历
如今歼十飞机已经列装部队,而歼十双座,歼十B等改进型号依然在不断研发。今天,当歼十铸剑蓝天,保卫家园的时候,你会想起在它的背后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吗?歼10战机再次翱翔蓝天时,那轰鸣而低沉的声音,是否在传达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思念呢?
2009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栏目,给歼十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眼下,还有多少不知姓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在为他钟爱的事业行走在路上呢?而你,是否也正走在一条属于你的路上,在未来有一天回望的时候,能为自己的青春而鼓掌!
编辑:胡青梅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xueyn@cast.org.cn
入驻请联系xintj@cast.org.cn
长按可识别图中二维码
轻松关注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科技闻道:铸剑蓝天,与“歼-10”一道搏击长空!| 科技创新
图文简介
科普中国出品,玉龙小段工作室、赛恩传媒制作,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监制今天,小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个刚开业不久的饭店里,几位初出茅庐厨师接到经理的指示:“你们要做一桌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国宴
- 来源: 科普中国微平台
- 上传时间:2016-04-11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帮助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