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剑峰,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双十一”临近,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发起“促销”的力度日增,不少市民群众也准备投入到网购的热潮当中。随着各类电商平台的崛起,网购成为当下人们重要的消费途径之一。然而众多不法分子也伺机将黑手伸向了电商领域,他们不断翻新作案手段,导致近年来电商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严重危害到百姓的财产安全。其实,很多诈骗案件之所以成功,1/3靠各种技术,2/3通过心理手段让人上当受骗。作为普通群众,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数据泄露“催生”精准诈骗

案例1:杨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几件冬装,成功付款后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电商的客服人员,并清楚地报出了快递单号、收货地址等信息,随后以系统异常,需先退单再重新购买,并从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为由,骗取杨女士3万余元。


案例2:张女士在网上拍下宝贝之后,突然收到一个请求代付的链接,要求其在该链接中付款,声称在此付款有一定的优惠,并且确保正品。张女士看着这链接和官网的相似,便按照指示操作付款。张女士因此被骗,损失数万元。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不法分子精心策划着各种骗局,不少消费者因此“中招”。不同于过去的“盲呼盲打”,现在通过买卖个人信息,犯罪分子能针对性投放信息,进行精准诈骗。《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84%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总体损失约915亿元。



诈骗手法多样普通人难甄别

如今网络上的数据贩子随处可见,“黑客”和不法分子盗取个人信息,再贩卖牟利,已形成一个巨大产业链。尽管我国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在逐年增强,但仍跟不上大数据黑产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在线电商平台、婚恋平台、金融业务平台安全防护措施做得并不到位,给了“黑客”和不法分子大量窃取用户关键信息的可乘之机。


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钓鱼短信、免费WIFI窃取个人信息、改装POS机提取银行卡信息等手段,就可以轻易盗取用户银行卡信息,由此造成“卡在身上,钱却莫名其妙地被转走”的事件。此外,不法分子通过破解用户邮箱等多种非法渠道盗取用户账户信息,用同样的密码尝试在不同电商平台进行“撞库”,窃取用户订单信息。或者通过在官网植入钓鱼链接更改订单状态,使其产生问题订单,诱骗消费者进行退款操作。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是关键

面对诈骗案件,各个电商平台也都在寻求方法努力应对,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安全防护等级。然而,安全是矛和盾的关系,互联网上没有绝对的安全。电商诈骗陷阱越来越多样,难以辨别。


安全技术只是辅助,作为普通老百姓,自我安全意识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防范手段。例如,不要将大额的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绑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开启杀毒或防火墙等防护类软件,减少被钓鱼的情况;切勿轻易点开陌生人发来的链接,聊天工具中带有问号的链接不要打开,也不要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对于网络上的各类折扣信息要谨慎判断,不轻易转账、汇款;收到可疑信息后,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确认信息是否属实等。

 

编辑:纪阿黎

双十一要来了,小心电商诈骗!|头条

图文简介

(专家:谈剑峰,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双十一”临近,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发起“促销”的力度日增,不少市民群众也准备投入到网购的热潮当中。随着各类电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