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我国海洋科考的同学,想必对“潜龙二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吧?“黄胖鱼”一经亮相便引来不少网友惊呼:“好萌啊”,然而这条萌萌的“黄胖鱼”可不是真的鱼,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那么,它都有什么本领呢?企鹅君带你看看它的大洋“探宝”历程。
我国自主研发的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24日在南海北部开展首次试验性应用。其最大作业深度可达4500米,预计水下作业时间20小时。在“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的后甲板上,科考队员做好了“探索”号下潜的所有准备工作。“探索”号像一条大黄鱼一样静静停在甲板上,长约3.5米,宽和高约1.5米,四个红色鱼鳍状的螺旋桨装置分别位于它的“鳃”部和靠近尾部的位置。科考队员将“探索”号缓缓放入水中,抽掉缆绳和止荡绳,机器人开始自主下潜。“探索”号进入水面后就和母船之间没有缆绳连接了,在水下按照预设程序自主工作。在首次试验性应用中,“探索”号将在水下工作20小时,前10小时对地形进行声学扫描,范围大概是4000米×2000米,后10个小时进行光学拍照,航行速度稍微慢一点,范围大概是600米×300米。
后期进一步验证“探索”号性能7月10日,“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起航,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科考任务。 “探索”号的首次试验性应用正是此次科学考察任务的一部分。
据了解,在第二航段科考任务中,科考人员将进一步验证我国自主研制的“探索”号水下自治式机器人的性能,并与“发现”号无人潜水器开展协同作业。同时,“发现”号无人潜水器将搭载我国自主研制的拉曼光谱探测仪进行可靠性验证,并精准投放深海着陆器,可为科学家带来精准位置的海洋物理、化学参数,拍摄海底生物的活动影像。在本航次第一航段中,科考队员在南海布放了12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对水体进行科学观测,这也是我国最大规模水下滑翔机集群开展同步观测作业。参考文章:《“科学”号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系列海洋探测设备开展可靠性验证》http://www.qdio.cas.cn/xwzx/zhxw/201707/t20170711_4831884.html《“探索”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开展首次试验性应用》http://www.scxxb.com.cn/html/2017/shcf_0725/328227.html
文章由企鹅科学和科普中国联合推出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
“探索”号水下机器人 在南海试验性应用
图文简介
经常关注我国海洋科考的同学,想必对“潜龙二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吧?“黄胖鱼”一经亮相便引来不少网友惊呼:“好萌啊”,然而这条萌萌的“黄胖鱼”可不是真的鱼,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那么,它都有什么本领呢?企鹅君带你看看它的大洋“探宝”历程。我国自主研发的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24日在南海北部...
- 来源: 科普中国头条推送
- 上传时间: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