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辉煌的科技文明造就了22世纪的繁荣基础,所有领域的科学家都在为这个值得付出的世纪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人工智能与高科机械领域。联合国还为此设立了智能机械联合监督委员会,英文称“UNAIC”,联合所有高科技技术国家的力量来研发和监督这些科技。
不过,凡事都有双面。科技给人带来的那消极的一面,几乎不可抗拒。
现年52岁的UNAIC常任委员、中华国家科学院高级智能科研部研究员刘光行博士博士就曾经在21世纪90年代联合国上发表过“科技双面刃”的演说,可惜迟了些,那时高级智能与机械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可以离开它,一刻也不行。
在石油资源枯竭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是智能机械拯救了并继续创造着人类的文明。但如果人类继续过度地依赖它们,那结果又会如何呢?
问题,也许在这个新的世纪,可以得到解答吧。
我叫柳树权,是国家新闻部科技版里一名普通的兼职记者,也只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的普通人罢了。
狭小的公寓里挤着各种每天都要用到的东西,杂乱不堪。而我就在这里,用着这一台跟了我多年的旧式笔记本电脑办公。
今天整理着前不久收集的一些核辐射污染的资料,准备向北京的总部发过去。
此时,外面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我在床和办公桌之间挤出来的位置转了个身,右手刚好能够到门并朝着里面拉开。
“您好,柳树权先生您的快递。请签收。”一个白色的大垃圾桶机械此时正悬浮站在我的门前。
没错,这个派送快递的机械外观跟一个超大号的垃圾桶没太大差别。它的中间有一个指纹的确认区,那是签收用的,确认区的上方则有一个快递物吐出口。
我将右手拇指放在确认区上,一张信封随之吐出。拿过信封后,这个大垃圾桶礼貌地说了声“感谢签收”,然后只听见“嘣”的一声。
它转身一倾斜撞到了门框上……紧接又手忙脚乱着迅速调整好距离朝着走廊外面的电梯飞去,似乎就像人类一样,很尴尬的样子。
我笑着关上门后,就仔细地看着这封如今很少能看到的纸质信,里面似乎装了什么东西。
“中华国家科学院高级智能科研部,刘光行博士。”信封上有这么一段手写的字。接着我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
一张便签和中华国家科学院的出入证。
出入证是一张标准名片大小的白色卡片,上面有镭射的“中华国家科学院”的字样和图样标志。
那张便签上,则写着这样的话:有重要的事。我已经把你的信息录入这张卡里,不过只能通行我们科研部,别乱跑。
我一手拿着这张卡片,看着便签,发着呆。但我明白,既然刘光行博士能找上来,也必定是有什么棘手的麻烦。于是我迅速把旧式笔记本电脑合上塞在包里,立刻就出发了。
旧式磁悬浮列车从上海到北京需两个小时,比以前更老旧的电力高铁更快,也更平稳。
座位在头等舱的单人间里,我一边用电脑处理着最后的文件,一边看着窗外的景物。那些景象就像一张张高速切换又没法仔细看清的图片,单这点就不比电力高铁好。
我抿了一口刚刚送过来的热咖啡,继续工作着。顺带提一下,之前的那张出入证按照法律,乘坐交通工具都是免费的。
很快,我将整理完毕的资料全部发给总部,今天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屁股下舒适的沙发床在召唤着我,我也就屈从了它的召唤,伸撑着四肢缓缓躺下。
仔细想想看,我也将近有两年的时间没有见过刘光行博士了。他的来信虽然很突然,但我能明白,事发肯定更突然。连个电话都不打,这不太像他的作风。除非现在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打电话。
眼皮渐渐变得沉重,睡意袭来,我再也抵抗不住这样的诱惑,全身放松地闭上了眼……
当我听到温馨提示时,列车正减速驶入北京列车总站。
下了月台,跟着一排有秩序的下车队伍,经过一道由数名机械守卫和警察的检测门后,才算是真正地踏入了首都的土地。
出了广阔的站台大厅,放眼望去,白雪零零碎碎地从阴暗的天空中散落下来,一层又一层覆盖着道路、大厦和远处模模糊糊的巨型大楼。各司其职的机械们穿梭在人流中,道路环卫、垃圾处理等所有我们认为最辛苦最肮脏的活全让它们包揽下了。
“先生,需要服务么?”一个长得像小箱子的机械“礼貌”地飞到我的面前,它头上还顶着薄薄一层的雪花。
这是做小包裹运输的,只要40元,它就能把你的东西送寄到市内的任何地方,而且速度极快,又安全。
“不用。”我说着,又补了一句,“谢谢。”
这个小箱子礼貌地说:“如果需要,随时服务。再见。”然后就离开了我。
说实话,要跟这些高智能的机械对话,我总有些不自在,就像是在对石头自言自语,而不是人和人对话的感觉。
在路边我叫到了一辆旧式的士,它的速度相比现在的高速的士不是很快,在路上也会遇到堵车的情况,但我就喜欢那种缓慢的感觉,在快节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国家科学院并不是很远,但整好路上都堵着车的时候,时间就要长很多了。
司机调整了下他的后视镜,正对着后排的我。
“小哥,不是在这里工作的吧?”他笑对我说。
“是啊,你怎么看出来的?”我被他这么一问,很好奇。
“呵呵,那些人很少坐这种车。”司机说,“现在的小白领没事就要玩玩手机,你倒是不会。”
司机口中的“手机”其实是全息可控的微表机,相比曾经的全息影像微表机要先进不少。
“北京现在天天堵车吗?”
“那可不嘛。”司机说着,指着上面,“你看那天上飞的,都是高速的士,全自动,把我们这些没文化的老司机都取代咯。”
“还好吧,你们现在至少有点钱赚。”
“嚯,就这点钱,都不够糊口的。要不是早些年我存了些钱,怕是连厕所都住不整天起。”司机说道,“我说小哥,你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做啥的?”
“哦,记者啊。”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记者啊……没事就搞个什么大新闻,半毛用都没有。”司机说着,抱着歉意笑了下,“别介啊小哥,我也没说你。”
“没事没事。”我笑着说,“师傅,你觉着现在的生活还好吧?”
“还行,好歹也能睡个安稳觉。就是那些小机器,太烦人,整天你好我好的,没事还要玩忽悠。”司机刚说完,车流开始缓缓移动了,他立马挂上档,跟上去。
“现在大家都不爱说话了,抱着手机发发发,也不知道点什么东西。现在也就小哥你跟我聊的多。”司机边说还边转头注意我。
我点点头,但也再没有说什么话。
“小哥你别嫌阿叔我说太多,说真的,现在的小机器太讨厌了,我跟儿子从来都说不上几句话,在学校也是,他说的也就只有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跟我谈谈心,怕是这样下去我这当爸的,都快成陌生人咯。”
接下来,司机什么都说开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智能”、“小机器”,我慢慢地听着他抱怨,尽管后来全都忘光了。
等到了目的地后,司机一脸歉意地转过头来对我说:“真对不起啊,小哥,听我抱怨那么久。这次就不用车费了,当做我的抱怨费吧。”
“诶,不行,大家都是糊一口饭的。”说着,我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两张新版百元红钞,扔到了副驾驶的位置,奔出了车。
司机虽然喊着我,但我并没有回头,径直走入国家科学院的大门。
给门卫出示了通行证后,我在一个小安保机械陪同下顺利进入。
国家科学院综合楼的大厅要比北京列车总站大厅宽出许多,这里人头攒动,似乎是在交流各部的科研成果,但我并没有理会那么多。我搭上了磁悬浮电梯,去往48楼的“高级智能科研部”。
不一会,48楼就到了。
还没踏出电梯,我就看见站在电梯门前穿着白褂的刘光行博士跟一名军官模样的人谈论着什么。
“来了。”刘光行博士看着我,“进我办公室说。”说完,领着我和这名军官向他办公室走去。
我注意了一下这名手夹大盘帽同行的军官。
约莫一米八的个子,标准的军人身姿,看上去很年轻,估摸着二十五左右。然而他的神情很冷漠,尤其是那双冰冷的眼睛,寒气逼人,似乎没有任何有感情的东西留在里面。
这里的科研人员都在忙碌着,我不知道他们忙着什么,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紧张的神情。
“都请坐。”在办公室里,刘光行博士招呼着我们。而我发现,办公室里不仅仅只有我们三人。
“小权,我介绍一下,这位是北京军事高科技术团的郭子华,郭少校。”刘光行博士用“请”的手势指向这名军官。
“你好。”我伸出手。
郭子华什么也没说,他直接握住我的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他的手很冰冷。不过这手握劲很大,疼得我差点叫出声。
“这位是中华第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郑杰豪。”刘光行博士这次指着端坐在椅子上戴着眼镜身着黑西装的中年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