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元 吕默默
--------------------------------------------------------------------------------
我们所认为的一切都是量子态的,就像眼前的黄山,可以矗立在这里,也可以化成粉末随风而逝。因为量子态是不稳定的,梦境也一样。 “内衣,洗漱袋,剃须刀,我都给你收拾好了。”妻子一边整理着旅行箱,一边转过头叮嘱我,“还有毛巾,记得千万别用酒店的毛巾,睡觉的时候要穿内衣。”
“好啦。”我走过去,轻轻把她揽在怀里,双手交叠放在她日渐隆起的小腹上,“过几天就会回来了,倒是你,已经三个月了,行动要注意。”
这只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会议出差,飞行时间也只有两个多小时。在我看来,妻子不厌其烦的叮咛与其说是为了让我免除旅途中的费心,倒不如是为了让她自己安心。
在去机场的路上,妻子还打来电话,让我别忘记提前换取登机牌。这是一种孕期的焦虑症,就是任何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但是怀孕就是一切借口,我只好说些知道了,不要担心啦,一切都很顺利之类的话来宁息她的担心。
出租汽车停在二楼,下车之后我从后备箱取了行李,走向候机大厅。虽然是晚上两点的飞机,但是首都国际机场里依然人声鼎沸。因为机票越来越便宜,因为人们对飞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机场也变得像是火车站一样涌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旅客。我拉着行李箱,艰难地错开人群,走到自助兑换机旁边,刚刚取出登机牌,眼角的余光就被一阵骚乱吸引。
几个身穿黑色安保制服的大汉架着一个头发灰白凌乱的中年男子往外走,大概是起了什么纠纷,亦或是偷窃被抓,这样的情况在机场并不罕见。我只是瞟了一眼,就准备离开,但就这一眼我却被粘滞住,身体不由自主地支楞起来,思绪也激烈地搅动了一下:怎么会是他?
他并没有看到我,只是扯着脖子对将他往外轰赶的安保人员大喊:“放开我,你们放开我!”
在候机室等候的时候,我拿出kindle阅读最新一期的《环球科学》,即使里面跟我专业相关的生物方面文章也无法吸引我的兴趣,我的心思都被刚才那个男人给霸占了。
他怎么会在这里?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篮球一样,被一只大手在我心里拍来拍去,乒乒乓乓叮叮咚咚,弄得我不得安生。一直到机场工作人员广播我们登机的通知,我才收拾好东西和心情,随着人流一起穿过悠长而冰凉的通道。银白色的通道给我一种未来的隔离感,仿佛我们要进入的不是机舱,而是一个不可获知的全新空间。
我坐的位置恰好靠近应急逃生窗口,坐下来之后,走过来一个空姐宣读安全须知。我听着她优美却没有感情的声音,望着窗外的指示灯,再次想起我第一次见到那个人的场景。
那时候我还在日本留学。
跟来之前想象中的日本完全不同,这里的男人个子并不矮,这里的女人也不是那么可爱。因为容貌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我不张口说那几句蹩脚的日语的日常用语,没有人知道我是一个中国留学生。
我在日本一共待了三年,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重复。因为住宿的地方距离学校并不远,所以每天早上我都是走路去实验室。我一个人懒得做饭,午饭和晚饭都在学校食堂解决,早上的话我会去车站前的7-11便利店买汉堡和袋装牛奶在路上吃。长久下来,我跟便利店的店员就达成一种默契和熟悉,她只要看见我进店门,就会提前把汉堡放进微波炉,等到我拿着牛奶过去结账的时候,就会听见“叮”的一声。她取出汉堡放进纸袋,双手捏着交到我面前,同时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容。那时候我还没有遇见现在的妻子,加上异国他乡的寂寞和不适,我便对她产生了些好感。平心而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笑起来脸颊上两个小酒窝非常可爱,她的嘴唇也很诱人,让我忍不住想要品尝。但是没等我们之间发展出什么,她就离开了这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不知道为何,我总是跟他熟络不起来,明明经常见面,他却从来都是板着脸,客气归客气,完全没热情。当然,他也不会提前为我去叮汉堡。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便利店买早餐,还没进门就见到他正在赶一个男人出来。我那时候日语勉强能够进行日常交流,但那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方用非常慢的语速才可以达到的理解,所以当我看见他们两个人快速地用日语你来我往的时候,完全搞不懂他们之间的冲突所在。不过看情况,应该是那个男人做了什么惹怒店员的事情,我可以看出后者脸上那种不耐烦和瞧不起的厌恶。我特意打量了一下那个男人,他穿着得体,一身黑色的西服也显得干练冷静,只是他的发型有些芜杂,黑白相间的头发横七竖八地爬行在他的脑袋上,但他脸上的胡子却刮得非常干净。看上去像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人员,不知为何会遭到店员的轰赶。啊,唯一一点让他看起来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他手里攥着一沓打印纸,在跟店员争执的过程中,有几张飘落在地上。
我拿好牛奶来到柜台,等他回来结账的时候,我问道:“发生了什么?”
他说:“没什么,一个奇怪的家伙。”
好奇心使然,我在离开的时候,鬼使神差一般从地上捡起一张白纸,边走边看。我毫无阻力地就辨认出里面的全部内容,因为上面不仅有日文,还有中文,另外还有英语和其他四个我不太确定的语种,大概是法语和西班牙语之类全球比较通用的语言吧。
虽然是打印纸,但纸上却是手写的笔迹。
内容并不长,全文如下:
寻人
我的妻子不见了,她身高一米六五,短发,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她于2034年4月23日于南京图书馆走失,走失时身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浅蓝色牛仔裤,高帮帆布鞋。她不是病人,精神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看到有人相似,请走到她面前说我的名字:许安。这样我就能够找到她了。如果那个人的确是她的话。
就是这样,没有说她妻子叫什么,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没有电话,没有地址,甚至,没有贴一张照片。我还注意到,启事写的走失地点是南京图书馆而非东京图书馆。这应该不是笔误。还有最后,说得几乎有点志怪小说的意思,你看见我的妻子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在哪里怎么看都像是头脑发烧才会说出的疯话。最荒唐的是时间,今年是2028年,距离2034年还有6年。这应该是笔误。这样的寻人启事看上去根本没有作用,反而像是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大概只有神经失常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寻人启事。不过,我无法证明他是否是个疯子,却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博学,不然也不会使用七种语言。
不管怎么说,能看到中国字还是觉得很亲切。这个时候,望着窗外的明月,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年没有回国,更别提回家了。国和家的概念,第一次以乡愁的伏线联系在一起。
后来的日子,我陆陆续续又见到过这个男人,有时候是在公园里,有时候是在电车里。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要么正忙于往墙壁上张贴寻人启事,要么拿着启事给来往的人们分发。
那天在电车里,我看到一张熟悉的脸,是便利店那个女孩,我几次鼓起勇气想要走过去找她说说话,可是每次快要靠近她的时候,就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将我阻拦。电车到站,她站了起来,我终于说服自己准备迎上去,却被一个人迎面挡住,同时塞到我手里一张寻人启事。
“我见过你。”他在把一张启事发放到我手里的时候猛然抬头用日语说。
这多少让我有些猝不及防,就好像你一直窃以为私密地用望远镜偷窥街对面的美女,突然发现她也在用望远镜盯着你看。
“哦。”我故作镇静。我望向窗外,看见她越来越远的背影。
“你是中国人?”他换中文问道。
“是的,您怎么知道?”
“直觉。我也是中国人,”他伸出右手,“你好。”
握手之后,仿佛就代表接受他的观点和疯癫。这时候有人下车,我们坐下来开始攀谈。
“你是恶作剧吗?”简单几句寒暄之后,我拿着这张启事问道。
“不,我的确在找我的妻子,她也的确是消失了。”他没有说失踪,而是说消失,这让他原本看起来已经摆脱神经质的脸上再次浮现出那种莫可名状的荒诞,“我能够记得她的打扮,她的模样,她说话时的语气,但是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她的名字和容貌。很奇怪,我也会忘记自己的一些事情,比如忘记自己怎么从中国来到这里,忘记早上吃的是紫菜包饭还是生鸡蛋拌饭,可是我却能够记得七国的语言。我也能够记得我是一个物理学家,因为我知道如何实现一个基本粒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我知道在你眼里,我就像是一个科学怪人。可是相信我,我所说的一切每一个字都是属实的。”
他看着我动情地说。他的眼睛很真诚,他的语气很激越。
我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在日本研究的是非编码DNA的相关东西,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基础生理研究,因此让我相信一些怪诞现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知为何,我却觉得他没有骗我。是的,他也没有理由和动机啊。
“那你应该有你妻子的照片啊。”我说,即使忘记了长相,也可以从照片上追溯。
“你说得对,可是我忘了我的家在哪里,也忘了我的工作单位,我找不到一个认识我并且我也认识的人。正如我前面所说,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中国来到日本。”
看他的样子,一个非常合理又简单的解释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我曾经做过一个相关课题,试图找出来致病的基因,因此对这种病情有一定了解。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他的样子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你知道么?”他说,“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忘记最熟悉的人名呢?才会变成我现在这样。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在梦里。只有在梦里才会这么荒谬。真实的我现在睡着了,我只是他梦里的投影。”
我睁大了眼睛,如果刚才我还认为他不过是精神失常,现在则觉得他已经无药可救。
“你可以做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试试就知道了。这是在梦里,实验会变得比现实中更加扑朔迷离。相信我。”他继续说道,几乎是一种恳求的口吻。
我当然没有信,更没有无聊到去做那个双缝干涉实验。他刚才所说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猜测和假设罢了,是现代版本的庄周梦蝶。
电车到站,我随手把那张纸塞进公文包里,然后跟他告别。一天的实验我都有点心不在焉,脑海里反复想起他说的梦境,我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真疼!
晚上回到住处,那张纸从包里掉落出来,我捡起来看了看,跟之前那张纸一样,我把纸张揉成一团扔进垃圾筐。但我忽然意识到什么,忙去里面把纸团捡出来铺平放在书桌上,然后在室外的垃圾袋里找到了之前那张纸。我把两张纸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字迹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并不是为了确定是他同一个人写的,而是说每一个字的每一个落笔和走势都完全相同。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手写字。我反复检查过了,两张纸都是手写,并非一张复印其中的另一张,就连描红也不会这么统一。
两张纸在柔和的台灯下散发出异样的气息。
从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至少在日本是这样。
回国不久,我经过同学牵线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也是一名科研人员,巧合的是她研究的方向也是量子物理。我几乎已经忘记他了,直到在北京机场再次遇到,在日本发生的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地重现在我的脑海里。
从首都国际机场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两个小时的飞行很快就结束了。落地后,稍作休息,我便坐出租车去合肥南站,从那里坐高铁去黄山北站。这次会议就安排在黄山的一个宾馆里。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为“垃圾DNA”正名》。
“垃圾DNA”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形容那些基因组中不是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垃圾DNA”的叫法只是一种戏称,学术上称之为非编码DNA序列。当时的科学家认为有生物学意义的蛋白质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关键,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垃圾DNA”存在的原因。随着科学进步和研究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每个基因对应着差不多200种各类型的调节方式,而不同的调节方式又决定着生物性状的差异,于是科学家们大胆地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即真正影响生物性状的不是DNA序列,而是那些调节方式。疾病的发生和人与人个体的不同,都是源于这种调控网络间的差异。这算是一种创世纪的突破和发现,如果研究顺利,很多疾病都可以从根本上攻克,说是人类的福音也不过分。
会议在第二天上午结束,下午主办方安排了游黄山的活动。我因为之前来过一次,因此并不像其他人那么热情,不知不觉我的步伐就有些散漫,走到了众人后面。在白云景区休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感到自己背后似乎有一台5P的空调座机在吹冷风,霎时间惊得目瞪口呆,那个人竟然是那个人。
那个--疯子!
在我看见他的同时,他也向我转头,仿佛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刻发生。他走向了一动不动的我。
“你?”太多问题在我心里翻腾,但却不知道该问什么。
“你一定在奇怪,我怎么会到这里。”他看着我说,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什么解释和理论,然而他只是说,“我不记得了。”
如果说,他从日本回到中国就已经是个奇迹,那么从北京到黄山简直就是神迹。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客观的物理规律能够解释他的轨迹,除非,他在装傻。可是,完全没有必要啊!我糊涂进去了,绕不出来,两只眼睛一脸迷惑。
“我现在和你一样奇怪,我为什么总是能够遇到你?这一定不是巧合意外,而是一种注定安排。这里面也许有着我们都没有发现的某种关联。”他坐在了旅客们休息的石凳上,拍了拍旁边,示意我坐过来。一瞬间,我们恍惚又回到在日本电车上那次并肩。这时我再次打量了他,发现他变化不大,发型仍是混乱,他一定顾不上整理仪表,但是,他的下巴却依旧刮得干干净净,干净地不和谐他的风尘仆仆。
“我想,”坐下之后,他说道,“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许认识,而且熟知,所以我才会一直遇到你。”
“我可不是你的妻子,我是男的。”为了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我抛出一个玩笑话。我以为他会不予理会,没想到却是大声笑了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气喘吁吁,笑得惊天动地不遗余力,搞得我更加不适。
“有那么好笑吗?”
“我不是在笑你说的话。你知道吗,我快醒来了。我能够感受得到,我就要脱离梦境的束缚了。因为我觉得我就快要见到我的妻子了,这种感觉就像黄山一样是具体的可见的,而且巨大。”
这才是笑话,但我却笑不出来。一切都太怪异了。如果现在有一组人从四面八方跳出来,然后操着摄像机和话筒跟我说这是一个真人秀活动,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反而会谢天谢地。起码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我会被逼疯的。
“如果这个世界是你的梦境,那么这些触感怎么解释?”这次,我掐得是他。
我看到他抽了抽嘴角,说:“疼。”
“你看,这怎么解释?”
“这需要解释吗?你难道没有做过春梦吗?你想象一下在春梦中的缱绻是不是也会感同身受,而且还会梦遗。触觉也好,感官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对大脑的电刺激罢了。”
这个理论不需要他解释,这是我研究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刺激而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体验,如同坠入虚拟现实的游戏,赛博朋克的空间。
“人的大脑活动其实是一种量子行为,”他继续说,“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所认为的一切都是量子态的,就像眼前的黄山,可以矗立在这里,也可以化成粉末随风而逝。因为量子态是不稳定的,梦境也一样。在梦境中的量子论就变得更加奇怪,一座山既是山也不是山,一条河既冻结又流动,一个人既活着又死去。你做没做那个双缝干涉的实验?”
我摇摇头。
“我就知道你一定不相信我说的话,就连我自己都在既无比肯定又非常怀疑。但是现在,我坚信我就要遇到我的妻子,我就要醒来。”
“为什么梦到你的妻子就会醒来?”
“不都是这样吗?做梦梦到想要的东西就会醒来。或者说我在梦里找我的妻子,马上就要找到的时候,我就会醒来。这很难理解吗?”
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但还有一个问题,准确地说是两个。
“那么你发寻人启事,即使别人见到你的妻子,说出你的名字,那么看到你妻子的人也是别人啊,你为什么会醒呢?”
“哈哈,你还不明白啊,你们都在我的梦里,都是我脑子里的东西,都是我虚拟出来的形象罢了。你们要是见到我的妻子,并且说出我的名字,我也就知道了啊。因为一定程度上,你们都是我。”
“那为什么要说你的名字呢,而不是她的名字。哦,对不起,我忘记你忘记她的名字了。”如果他没有装傻,就应该能够听出来我话里的讽刺。如同那个经典的笑话所言,是你先开玩笑的。
“我也不知道,”我就知道他会这么说,但我没有想到他接下来所说的话,“也许这是我的一个设定,就像程序员在每一款游戏都会留一个后门。这就是一个打开现实大门的钥匙。”
简直不可理喻!
一点都不科学!
我忍不住站起来就要离开。
“你要去哪儿?”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我说。
“无所谓了,不管你到哪儿,我都会知道。而且,”他的眼睛突然狡黠起来,“你觉得是我找到你,可是在我看来却是你在找我!所以,不管你去哪儿,最后都会找到我。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联系。”
越说越天方夜谭。
我带着一肚子的窝火和不解回到酒店,本来晚上主办方安排了一个晚宴,我却等不及要立刻离开这里,即使已经买的机票无法退改也在所不惜。
最早的飞机是晚上十点,我到达机场的时候不过六点,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一团乱麻。我随身携带的专业期刊一个字也读不进去,索性在机场的书店买了一本推理小说,希望书里面揪着人注意力的情节能够暂时分散一下我的焦躁。我很快看了进去,书里讲的是一个人进入梦中成为侦探的故事,在实际生活中他不过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侦探故事爱好者。他穿梭于梦境和现实,最后破了一件奇案。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引人入胜,不知不觉我就坐在那里把整本书看完了。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他说我是他梦里的人,我倒是觉得我更像是他写的书里的人。我不在他的梦境里,而是在他的想象中。
呵,我轻轻吁了口气。看来我真的想太多了,但是那个人,他到底叫什么来着?
飞行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他写在纸上的名字,同时想起来我当时忘了问他的第二个问题:他是如何能够做到丝毫不差的手写字迹?
直到飞机落地我终于想起来,他叫许安!
跟上次一样,我起初担心他会出现在我单位的食堂,会出现在我回家的路上,会出现在电影院里,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没有遇见他。可这次我却无法像上次一样忘记这件事。
“你怎么了?总是慌慌张张的?”妻子对我说。
“没什么,可能最近有点累。”
“我下个月要去欧洲,要不你请个假陪我去,就当散散心。而且,我现在这样,有你陪着我心里也踏实。”
我点点头。
那是自黄山事件两个月后,妻子已经怀孕5个月了,肚子的隆起非常圆润明显。对她来说,这是一次不得不去的出差,在欧洲,他们要开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粒子对撞实验,妻子作为中方代表团的一员前往。我了解她的情怀,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不容过错的美好。
到了那里,白天她随着其他人员一起去粒子中心,我一个人在异国街头漫无目的地兜兜转转。这边的天气真是很好,没有了北京的雾霾,阳光来得温暖亲切。我走累了,就在街头的铁艺长椅上坐下,旁边有一个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有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围着他陶醉,还有一个头发蓬乱的人。一瞬间,我觉得这发型非常熟悉,啊,该不会是他吧。许安,对,这就是他的名字,我在心里深深记住。转念一想,我便笑话自己神经大条,这里可是欧洲,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跨过大洋来到这里。就在我调笑自己的时候,那个人转过了头,我顿时傻眼,刚才的调笑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刀,一刀一刀将我凌迟。
他就是他!
这怎么可能?
他却已经走向了我。
“我说什么来着,你又来找我了。”
我已经惊得说不出话,只是听着他侃侃而谈。
“距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近了,我又想起了一些新的线索。我不仅是个物理学家,我还是个科幻作家,而你是我小说里的人物,所以你总会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因为你是我创造的,相比其他人物幻影,你有着更为踏实的背景和来历。但是这个世界就要醒来了,你们都将消失。”
我只是看着他不断张翕的嘴巴,在那周围仍然是一片光滑,他仿佛从未长过胡子一样,永远是这张一模一样的脸。啊,我突然想起他手写的寻人启事,那也是一模一样的字迹,唯一的解释就是,从头到尾只有一张寻人启事。就像游戏里获得了无数条命一样,这张纸也可以被无数次地拿起使用。
我一句话也不想听他说,想要立刻逃离他的蛊惑。我转身就跑,但是刚跑了两步,我就停下来。我不能就这样走掉,我一定要问个清楚,如果这一切都是梦境,那么为什么,我还能够做梦?一个梦里的人,还会做梦吗?但是转过头,他却不见了。拉小提琴的人还在投入地挥动着弓弦,一旁的情侣也在甜蜜依偎。头顶上的太阳温暖如初,却照耀得我一身寒意。
大型粒子对撞击开始运行。
代表团回到中国,剩下的只需等待。这段时间,天边总是闪过奇怪的光,冬天怎么会有闪电呢?这成了客户端新闻的热搜,人们都在议论这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更有一种结论看似调皮搞笑实则危言耸听:上帝的显示器坏了,开始闪屏了。
真的有上帝吗?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梦境,那么做梦的人无疑就是上帝化身。但是这个梦得有多么宏大,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探索了火星,宇宙的年龄也通过矩阵望远镜探测到了。这不是一个梦境所能够延展的地方。
但没几天,天空恢复正常,有天理物理学家站出来说是太阳风暴的影响,一切都在科学的框架之内,无需神明出来负责。
我的生活也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妻子马上就要临产,但是我却频繁地接到她的电话,说不能回家吃饭,实验出了一些问题。粒子对撞迟迟没有结果,完全没有按照人们之前在计算机上模拟的进度展开。他们在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那天我正在南京出差,再次接到妻子的电话。通过电话我也能感受到妻子的绝望,她说:“一切都不对了,我们整个的物理基石都是错的,那些物理常数都不对了。单孔衍射的结果让人抓狂,双缝干涉实验也做不出来了。”
被他说中了,世界已经开始扭曲变形。
这时,有同行的人过来找我,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图书馆转转,今天是世界图书日。我这才想起许安纸上写的内容,忙问他:“今天是几号?”
“23号啊,我刚才不是说了,世界图书日,4月23号。”
而今年正好是2034年!
地点,时间都对了。我身体里涌出一股不由自主的力量,牵引着我来到南京图书馆。
我一路跌跌撞撞一层一层地寻找,脑海里回响着那张纸上的形容:“她身高一米六五,短发,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她于2034年4月23日于南京图书馆走失,走失时身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浅蓝色牛仔裤,高帮帆布鞋。”
我迅速地奔跑着,然后突然停下折返,我看见了那个女人,只是她的双手捧着的一本书遮住了她的脸庞。我走过去,站在她面前,看着她慢慢把书放下,露出眼镜背后疑惑而熟悉的目光。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找到日本了,眼前这个女人正是我之前在7-11便利店遇到的贴心女店员。
我咽了一口唾沫,说:“许安!”
--------------------------------------------------------------------------------
我们所认为的一切都是量子态的,就像眼前的黄山,可以矗立在这里,也可以化成粉末随风而逝。因为量子态是不稳定的,梦境也一样。 “内衣,洗漱袋,剃须刀,我都给你收拾好了。”妻子一边整理着旅行箱,一边转过头叮嘱我,“还有毛巾,记得千万别用酒店的毛巾,睡觉的时候要穿内衣。”
“好啦。”我走过去,轻轻把她揽在怀里,双手交叠放在她日渐隆起的小腹上,“过几天就会回来了,倒是你,已经三个月了,行动要注意。”
这只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会议出差,飞行时间也只有两个多小时。在我看来,妻子不厌其烦的叮咛与其说是为了让我免除旅途中的费心,倒不如是为了让她自己安心。
在去机场的路上,妻子还打来电话,让我别忘记提前换取登机牌。这是一种孕期的焦虑症,就是任何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但是怀孕就是一切借口,我只好说些知道了,不要担心啦,一切都很顺利之类的话来宁息她的担心。
出租汽车停在二楼,下车之后我从后备箱取了行李,走向候机大厅。虽然是晚上两点的飞机,但是首都国际机场里依然人声鼎沸。因为机票越来越便宜,因为人们对飞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机场也变得像是火车站一样涌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旅客。我拉着行李箱,艰难地错开人群,走到自助兑换机旁边,刚刚取出登机牌,眼角的余光就被一阵骚乱吸引。
几个身穿黑色安保制服的大汉架着一个头发灰白凌乱的中年男子往外走,大概是起了什么纠纷,亦或是偷窃被抓,这样的情况在机场并不罕见。我只是瞟了一眼,就准备离开,但就这一眼我却被粘滞住,身体不由自主地支楞起来,思绪也激烈地搅动了一下:怎么会是他?
他并没有看到我,只是扯着脖子对将他往外轰赶的安保人员大喊:“放开我,你们放开我!”
在候机室等候的时候,我拿出kindle阅读最新一期的《环球科学》,即使里面跟我专业相关的生物方面文章也无法吸引我的兴趣,我的心思都被刚才那个男人给霸占了。
他怎么会在这里?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篮球一样,被一只大手在我心里拍来拍去,乒乒乓乓叮叮咚咚,弄得我不得安生。一直到机场工作人员广播我们登机的通知,我才收拾好东西和心情,随着人流一起穿过悠长而冰凉的通道。银白色的通道给我一种未来的隔离感,仿佛我们要进入的不是机舱,而是一个不可获知的全新空间。
我坐的位置恰好靠近应急逃生窗口,坐下来之后,走过来一个空姐宣读安全须知。我听着她优美却没有感情的声音,望着窗外的指示灯,再次想起我第一次见到那个人的场景。
那时候我还在日本留学。
跟来之前想象中的日本完全不同,这里的男人个子并不矮,这里的女人也不是那么可爱。因为容貌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我不张口说那几句蹩脚的日语的日常用语,没有人知道我是一个中国留学生。
我在日本一共待了三年,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重复。因为住宿的地方距离学校并不远,所以每天早上我都是走路去实验室。我一个人懒得做饭,午饭和晚饭都在学校食堂解决,早上的话我会去车站前的7-11便利店买汉堡和袋装牛奶在路上吃。长久下来,我跟便利店的店员就达成一种默契和熟悉,她只要看见我进店门,就会提前把汉堡放进微波炉,等到我拿着牛奶过去结账的时候,就会听见“叮”的一声。她取出汉堡放进纸袋,双手捏着交到我面前,同时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容。那时候我还没有遇见现在的妻子,加上异国他乡的寂寞和不适,我便对她产生了些好感。平心而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笑起来脸颊上两个小酒窝非常可爱,她的嘴唇也很诱人,让我忍不住想要品尝。但是没等我们之间发展出什么,她就离开了这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不知道为何,我总是跟他熟络不起来,明明经常见面,他却从来都是板着脸,客气归客气,完全没热情。当然,他也不会提前为我去叮汉堡。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便利店买早餐,还没进门就见到他正在赶一个男人出来。我那时候日语勉强能够进行日常交流,但那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方用非常慢的语速才可以达到的理解,所以当我看见他们两个人快速地用日语你来我往的时候,完全搞不懂他们之间的冲突所在。不过看情况,应该是那个男人做了什么惹怒店员的事情,我可以看出后者脸上那种不耐烦和瞧不起的厌恶。我特意打量了一下那个男人,他穿着得体,一身黑色的西服也显得干练冷静,只是他的发型有些芜杂,黑白相间的头发横七竖八地爬行在他的脑袋上,但他脸上的胡子却刮得非常干净。看上去像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人员,不知为何会遭到店员的轰赶。啊,唯一一点让他看起来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他手里攥着一沓打印纸,在跟店员争执的过程中,有几张飘落在地上。
我拿好牛奶来到柜台,等他回来结账的时候,我问道:“发生了什么?”
他说:“没什么,一个奇怪的家伙。”
好奇心使然,我在离开的时候,鬼使神差一般从地上捡起一张白纸,边走边看。我毫无阻力地就辨认出里面的全部内容,因为上面不仅有日文,还有中文,另外还有英语和其他四个我不太确定的语种,大概是法语和西班牙语之类全球比较通用的语言吧。
虽然是打印纸,但纸上却是手写的笔迹。
内容并不长,全文如下:
寻人
我的妻子不见了,她身高一米六五,短发,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她于2034年4月23日于南京图书馆走失,走失时身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浅蓝色牛仔裤,高帮帆布鞋。她不是病人,精神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看到有人相似,请走到她面前说我的名字:许安。这样我就能够找到她了。如果那个人的确是她的话。
就是这样,没有说她妻子叫什么,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没有电话,没有地址,甚至,没有贴一张照片。我还注意到,启事写的走失地点是南京图书馆而非东京图书馆。这应该不是笔误。还有最后,说得几乎有点志怪小说的意思,你看见我的妻子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在哪里怎么看都像是头脑发烧才会说出的疯话。最荒唐的是时间,今年是2028年,距离2034年还有6年。这应该是笔误。这样的寻人启事看上去根本没有作用,反而像是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大概只有神经失常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寻人启事。不过,我无法证明他是否是个疯子,却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博学,不然也不会使用七种语言。
不管怎么说,能看到中国字还是觉得很亲切。这个时候,望着窗外的明月,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年没有回国,更别提回家了。国和家的概念,第一次以乡愁的伏线联系在一起。
后来的日子,我陆陆续续又见到过这个男人,有时候是在公园里,有时候是在电车里。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要么正忙于往墙壁上张贴寻人启事,要么拿着启事给来往的人们分发。
那天在电车里,我看到一张熟悉的脸,是便利店那个女孩,我几次鼓起勇气想要走过去找她说说话,可是每次快要靠近她的时候,就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将我阻拦。电车到站,她站了起来,我终于说服自己准备迎上去,却被一个人迎面挡住,同时塞到我手里一张寻人启事。
“我见过你。”他在把一张启事发放到我手里的时候猛然抬头用日语说。
这多少让我有些猝不及防,就好像你一直窃以为私密地用望远镜偷窥街对面的美女,突然发现她也在用望远镜盯着你看。
“哦。”我故作镇静。我望向窗外,看见她越来越远的背影。
“你是中国人?”他换中文问道。
“是的,您怎么知道?”
“直觉。我也是中国人,”他伸出右手,“你好。”
握手之后,仿佛就代表接受他的观点和疯癫。这时候有人下车,我们坐下来开始攀谈。
“你是恶作剧吗?”简单几句寒暄之后,我拿着这张启事问道。
“不,我的确在找我的妻子,她也的确是消失了。”他没有说失踪,而是说消失,这让他原本看起来已经摆脱神经质的脸上再次浮现出那种莫可名状的荒诞,“我能够记得她的打扮,她的模样,她说话时的语气,但是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她的名字和容貌。很奇怪,我也会忘记自己的一些事情,比如忘记自己怎么从中国来到这里,忘记早上吃的是紫菜包饭还是生鸡蛋拌饭,可是我却能够记得七国的语言。我也能够记得我是一个物理学家,因为我知道如何实现一个基本粒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我知道在你眼里,我就像是一个科学怪人。可是相信我,我所说的一切每一个字都是属实的。”
他看着我动情地说。他的眼睛很真诚,他的语气很激越。
我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在日本研究的是非编码DNA的相关东西,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基础生理研究,因此让我相信一些怪诞现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知为何,我却觉得他没有骗我。是的,他也没有理由和动机啊。
“那你应该有你妻子的照片啊。”我说,即使忘记了长相,也可以从照片上追溯。
“你说得对,可是我忘了我的家在哪里,也忘了我的工作单位,我找不到一个认识我并且我也认识的人。正如我前面所说,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中国来到日本。”
看他的样子,一个非常合理又简单的解释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我曾经做过一个相关课题,试图找出来致病的基因,因此对这种病情有一定了解。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他的样子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你知道么?”他说,“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忘记最熟悉的人名呢?才会变成我现在这样。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在梦里。只有在梦里才会这么荒谬。真实的我现在睡着了,我只是他梦里的投影。”
我睁大了眼睛,如果刚才我还认为他不过是精神失常,现在则觉得他已经无药可救。
“你可以做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试试就知道了。这是在梦里,实验会变得比现实中更加扑朔迷离。相信我。”他继续说道,几乎是一种恳求的口吻。
我当然没有信,更没有无聊到去做那个双缝干涉实验。他刚才所说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猜测和假设罢了,是现代版本的庄周梦蝶。
电车到站,我随手把那张纸塞进公文包里,然后跟他告别。一天的实验我都有点心不在焉,脑海里反复想起他说的梦境,我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真疼!
晚上回到住处,那张纸从包里掉落出来,我捡起来看了看,跟之前那张纸一样,我把纸张揉成一团扔进垃圾筐。但我忽然意识到什么,忙去里面把纸团捡出来铺平放在书桌上,然后在室外的垃圾袋里找到了之前那张纸。我把两张纸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字迹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并不是为了确定是他同一个人写的,而是说每一个字的每一个落笔和走势都完全相同。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手写字。我反复检查过了,两张纸都是手写,并非一张复印其中的另一张,就连描红也不会这么统一。
两张纸在柔和的台灯下散发出异样的气息。
从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至少在日本是这样。
回国不久,我经过同学牵线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也是一名科研人员,巧合的是她研究的方向也是量子物理。我几乎已经忘记他了,直到在北京机场再次遇到,在日本发生的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地重现在我的脑海里。
从首都国际机场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两个小时的飞行很快就结束了。落地后,稍作休息,我便坐出租车去合肥南站,从那里坐高铁去黄山北站。这次会议就安排在黄山的一个宾馆里。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为“垃圾DNA”正名》。
“垃圾DNA”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形容那些基因组中不是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垃圾DNA”的叫法只是一种戏称,学术上称之为非编码DNA序列。当时的科学家认为有生物学意义的蛋白质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关键,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垃圾DNA”存在的原因。随着科学进步和研究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每个基因对应着差不多200种各类型的调节方式,而不同的调节方式又决定着生物性状的差异,于是科学家们大胆地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即真正影响生物性状的不是DNA序列,而是那些调节方式。疾病的发生和人与人个体的不同,都是源于这种调控网络间的差异。这算是一种创世纪的突破和发现,如果研究顺利,很多疾病都可以从根本上攻克,说是人类的福音也不过分。
会议在第二天上午结束,下午主办方安排了游黄山的活动。我因为之前来过一次,因此并不像其他人那么热情,不知不觉我的步伐就有些散漫,走到了众人后面。在白云景区休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感到自己背后似乎有一台5P的空调座机在吹冷风,霎时间惊得目瞪口呆,那个人竟然是那个人。
那个--疯子!
在我看见他的同时,他也向我转头,仿佛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刻发生。他走向了一动不动的我。
“你?”太多问题在我心里翻腾,但却不知道该问什么。
“你一定在奇怪,我怎么会到这里。”他看着我说,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什么解释和理论,然而他只是说,“我不记得了。”
如果说,他从日本回到中国就已经是个奇迹,那么从北京到黄山简直就是神迹。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客观的物理规律能够解释他的轨迹,除非,他在装傻。可是,完全没有必要啊!我糊涂进去了,绕不出来,两只眼睛一脸迷惑。
“我现在和你一样奇怪,我为什么总是能够遇到你?这一定不是巧合意外,而是一种注定安排。这里面也许有着我们都没有发现的某种关联。”他坐在了旅客们休息的石凳上,拍了拍旁边,示意我坐过来。一瞬间,我们恍惚又回到在日本电车上那次并肩。这时我再次打量了他,发现他变化不大,发型仍是混乱,他一定顾不上整理仪表,但是,他的下巴却依旧刮得干干净净,干净地不和谐他的风尘仆仆。
“我想,”坐下之后,他说道,“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许认识,而且熟知,所以我才会一直遇到你。”
“我可不是你的妻子,我是男的。”为了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我抛出一个玩笑话。我以为他会不予理会,没想到却是大声笑了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气喘吁吁,笑得惊天动地不遗余力,搞得我更加不适。
“有那么好笑吗?”
“我不是在笑你说的话。你知道吗,我快醒来了。我能够感受得到,我就要脱离梦境的束缚了。因为我觉得我就快要见到我的妻子了,这种感觉就像黄山一样是具体的可见的,而且巨大。”
这才是笑话,但我却笑不出来。一切都太怪异了。如果现在有一组人从四面八方跳出来,然后操着摄像机和话筒跟我说这是一个真人秀活动,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反而会谢天谢地。起码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我会被逼疯的。
“如果这个世界是你的梦境,那么这些触感怎么解释?”这次,我掐得是他。
我看到他抽了抽嘴角,说:“疼。”
“你看,这怎么解释?”
“这需要解释吗?你难道没有做过春梦吗?你想象一下在春梦中的缱绻是不是也会感同身受,而且还会梦遗。触觉也好,感官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对大脑的电刺激罢了。”
这个理论不需要他解释,这是我研究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刺激而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体验,如同坠入虚拟现实的游戏,赛博朋克的空间。
“人的大脑活动其实是一种量子行为,”他继续说,“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所认为的一切都是量子态的,就像眼前的黄山,可以矗立在这里,也可以化成粉末随风而逝。因为量子态是不稳定的,梦境也一样。在梦境中的量子论就变得更加奇怪,一座山既是山也不是山,一条河既冻结又流动,一个人既活着又死去。你做没做那个双缝干涉的实验?”
我摇摇头。
“我就知道你一定不相信我说的话,就连我自己都在既无比肯定又非常怀疑。但是现在,我坚信我就要遇到我的妻子,我就要醒来。”
“为什么梦到你的妻子就会醒来?”
“不都是这样吗?做梦梦到想要的东西就会醒来。或者说我在梦里找我的妻子,马上就要找到的时候,我就会醒来。这很难理解吗?”
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但还有一个问题,准确地说是两个。
“那么你发寻人启事,即使别人见到你的妻子,说出你的名字,那么看到你妻子的人也是别人啊,你为什么会醒呢?”
“哈哈,你还不明白啊,你们都在我的梦里,都是我脑子里的东西,都是我虚拟出来的形象罢了。你们要是见到我的妻子,并且说出我的名字,我也就知道了啊。因为一定程度上,你们都是我。”
“那为什么要说你的名字呢,而不是她的名字。哦,对不起,我忘记你忘记她的名字了。”如果他没有装傻,就应该能够听出来我话里的讽刺。如同那个经典的笑话所言,是你先开玩笑的。
“我也不知道,”我就知道他会这么说,但我没有想到他接下来所说的话,“也许这是我的一个设定,就像程序员在每一款游戏都会留一个后门。这就是一个打开现实大门的钥匙。”
简直不可理喻!
一点都不科学!
我忍不住站起来就要离开。
“你要去哪儿?”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我说。
“无所谓了,不管你到哪儿,我都会知道。而且,”他的眼睛突然狡黠起来,“你觉得是我找到你,可是在我看来却是你在找我!所以,不管你去哪儿,最后都会找到我。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联系。”
越说越天方夜谭。
我带着一肚子的窝火和不解回到酒店,本来晚上主办方安排了一个晚宴,我却等不及要立刻离开这里,即使已经买的机票无法退改也在所不惜。
最早的飞机是晚上十点,我到达机场的时候不过六点,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一团乱麻。我随身携带的专业期刊一个字也读不进去,索性在机场的书店买了一本推理小说,希望书里面揪着人注意力的情节能够暂时分散一下我的焦躁。我很快看了进去,书里讲的是一个人进入梦中成为侦探的故事,在实际生活中他不过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侦探故事爱好者。他穿梭于梦境和现实,最后破了一件奇案。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引人入胜,不知不觉我就坐在那里把整本书看完了。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他说我是他梦里的人,我倒是觉得我更像是他写的书里的人。我不在他的梦境里,而是在他的想象中。
呵,我轻轻吁了口气。看来我真的想太多了,但是那个人,他到底叫什么来着?
飞行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他写在纸上的名字,同时想起来我当时忘了问他的第二个问题:他是如何能够做到丝毫不差的手写字迹?
直到飞机落地我终于想起来,他叫许安!
跟上次一样,我起初担心他会出现在我单位的食堂,会出现在我回家的路上,会出现在电影院里,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没有遇见他。可这次我却无法像上次一样忘记这件事。
“你怎么了?总是慌慌张张的?”妻子对我说。
“没什么,可能最近有点累。”
“我下个月要去欧洲,要不你请个假陪我去,就当散散心。而且,我现在这样,有你陪着我心里也踏实。”
我点点头。
那是自黄山事件两个月后,妻子已经怀孕5个月了,肚子的隆起非常圆润明显。对她来说,这是一次不得不去的出差,在欧洲,他们要开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粒子对撞实验,妻子作为中方代表团的一员前往。我了解她的情怀,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不容过错的美好。
到了那里,白天她随着其他人员一起去粒子中心,我一个人在异国街头漫无目的地兜兜转转。这边的天气真是很好,没有了北京的雾霾,阳光来得温暖亲切。我走累了,就在街头的铁艺长椅上坐下,旁边有一个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有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围着他陶醉,还有一个头发蓬乱的人。一瞬间,我觉得这发型非常熟悉,啊,该不会是他吧。许安,对,这就是他的名字,我在心里深深记住。转念一想,我便笑话自己神经大条,这里可是欧洲,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跨过大洋来到这里。就在我调笑自己的时候,那个人转过了头,我顿时傻眼,刚才的调笑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刀,一刀一刀将我凌迟。
他就是他!
这怎么可能?
他却已经走向了我。
“我说什么来着,你又来找我了。”
我已经惊得说不出话,只是听着他侃侃而谈。
“距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近了,我又想起了一些新的线索。我不仅是个物理学家,我还是个科幻作家,而你是我小说里的人物,所以你总会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因为你是我创造的,相比其他人物幻影,你有着更为踏实的背景和来历。但是这个世界就要醒来了,你们都将消失。”
我只是看着他不断张翕的嘴巴,在那周围仍然是一片光滑,他仿佛从未长过胡子一样,永远是这张一模一样的脸。啊,我突然想起他手写的寻人启事,那也是一模一样的字迹,唯一的解释就是,从头到尾只有一张寻人启事。就像游戏里获得了无数条命一样,这张纸也可以被无数次地拿起使用。
我一句话也不想听他说,想要立刻逃离他的蛊惑。我转身就跑,但是刚跑了两步,我就停下来。我不能就这样走掉,我一定要问个清楚,如果这一切都是梦境,那么为什么,我还能够做梦?一个梦里的人,还会做梦吗?但是转过头,他却不见了。拉小提琴的人还在投入地挥动着弓弦,一旁的情侣也在甜蜜依偎。头顶上的太阳温暖如初,却照耀得我一身寒意。
大型粒子对撞击开始运行。
代表团回到中国,剩下的只需等待。这段时间,天边总是闪过奇怪的光,冬天怎么会有闪电呢?这成了客户端新闻的热搜,人们都在议论这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更有一种结论看似调皮搞笑实则危言耸听:上帝的显示器坏了,开始闪屏了。
真的有上帝吗?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梦境,那么做梦的人无疑就是上帝化身。但是这个梦得有多么宏大,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探索了火星,宇宙的年龄也通过矩阵望远镜探测到了。这不是一个梦境所能够延展的地方。
但没几天,天空恢复正常,有天理物理学家站出来说是太阳风暴的影响,一切都在科学的框架之内,无需神明出来负责。
我的生活也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妻子马上就要临产,但是我却频繁地接到她的电话,说不能回家吃饭,实验出了一些问题。粒子对撞迟迟没有结果,完全没有按照人们之前在计算机上模拟的进度展开。他们在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那天我正在南京出差,再次接到妻子的电话。通过电话我也能感受到妻子的绝望,她说:“一切都不对了,我们整个的物理基石都是错的,那些物理常数都不对了。单孔衍射的结果让人抓狂,双缝干涉实验也做不出来了。”
被他说中了,世界已经开始扭曲变形。
这时,有同行的人过来找我,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图书馆转转,今天是世界图书日。我这才想起许安纸上写的内容,忙问他:“今天是几号?”
“23号啊,我刚才不是说了,世界图书日,4月23号。”
而今年正好是2034年!
地点,时间都对了。我身体里涌出一股不由自主的力量,牵引着我来到南京图书馆。
我一路跌跌撞撞一层一层地寻找,脑海里回响着那张纸上的形容:“她身高一米六五,短发,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她于2034年4月23日于南京图书馆走失,走失时身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浅蓝色牛仔裤,高帮帆布鞋。”
我迅速地奔跑着,然后突然停下折返,我看见了那个女人,只是她的双手捧着的一本书遮住了她的脸庞。我走过去,站在她面前,看着她慢慢把书放下,露出眼镜背后疑惑而熟悉的目光。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找到日本了,眼前这个女人正是我之前在7-11便利店遇到的贴心女店员。
我咽了一口唾沫,说:“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