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25日电 题:院士何积丰:有“积”累才有“丰”收

新华社记者潘旭、吴振东

现实世界,软件无处不在。在这一我国起步较晚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潜心研究10余载,提出了“程序统一理论”,开创了一个国际学派,回答了“什么是软件”这个曾让举世争论的根本问题。这期间恰好是何积丰公派赴英国期间,“厚积薄发、报效祖国”的念头支撑着他。如今,年过古稀的何积丰仍在奋斗的路上。

从“蹭课学生”到学界大师

Windows操作系统的代码量达到3000万行,软件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这导致软件缺陷数目倍增,开发与维护日趋困难。要抓住软件的复杂性,就要理解软件的本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三种主流学说各领风骚,而最终一锤定音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他叫何积丰。

这位软件界的泰斗是学数学出身。1965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何积丰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他远赴美国,被选派至旧金山大学进修。在当时软件研究最发达的国度,何积丰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外文书籍。课余时间,他常常到软件专业国际领先的斯坦福大学“蹭课”。

“每天凌晨起床,步行一小时至长途汽车站,乘车到斯坦福大学上课。生活补贴也基本都花在长途汽车票上。”何积丰回忆说。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被这位中国年轻人的刻苦打动,不久就批准他进入该校学习。何积丰开始了每天在两校之间奔波的求学生涯,也真正进入了软件领域的学习之路。

仅3年光景,何积丰已资历颇深,于是被公派至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继续研究学习。那一年,何积丰入党。这次出国他有了一个更大的决心,“希望我国计算机水平能跟上国外,差不多时就回国”。

何积丰所说的“差不多”是20世纪末他与一名英国科学家一起提出了“程序统一理论”。依靠过硬的数学背景,何积丰把软件解释为关系代数,彻底解决了各学说的一致性问题。该学说以英文专著的形式出版,目前已被引用800余次,国际上逐渐形成了“程序统一理论”研究学派。

十余年的国外求学路让一位“蹭课学生”逐渐成为学界大师,何积丰回国了。

为育人而改革,教师全部打卡上班

何积丰回国后创立的软件学院坐落在华东师范大学毛主席像南侧,走过便能看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训示。进门口有个读卡器,这是全校唯一一个老师必须打卡上班的学院。

“师资本就稀缺,学生下课找不到老师怎么办?老师必须坐班。”何积丰为了培养年青一代的软件人才,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课程上,何积丰引进了西方的7门核心课程,所有的中国教师作为助教随堂听课;教师考核上,他实行聘期考核制度,不合格的教师“高职低聘”,比如,不合格的教授在下一聘期内发副教授的工资。

这一切都是为了育人和软件事业的未来。学生朱晓冉向学院提出出国交流申请时,何积丰对她的出国计划问长问短。“没想到何老师那么仔细地分析,指出我的计划不够具体,专门找了几位老师一起重新制定。”

作为教授何积丰带头给本科生上课,他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第一门由院士主讲的通识教育课程——计算机文化。

“教师必须为学生付出,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哪怕退学的学生家长把脏水泼到我脸上,我还是坚持。”在何积丰的学院里,每月都有月考,荒废学业的学生在大二时就会面临被退学。

这样的育人理念持续了15个年头。成立之初只有区区5名教职人员的软件学院已培养软件工程人才近3000名,每年的本科生就业率近100%,赴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深造的学生比例达15%。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的软件工程学科并列全国第四名。

周围人眼里的好党员、好干部、好丈夫

“我是个科学家,也是名教师,但首先,我是个党员。”何积丰把自己在科研和学院管理上的成功归结于共产党员应有的大局观。

“他的每一步都坚定地指向我国的软件事业发展。”长江学者、华东师大软件学院教授周傲英说,感觉这里承载的是一代软件人的梦想,大家同心协力。

在周围人眼里,他是名好党员。从大局出发的他,从未将项目经费向自己的研究方向倾斜。“他没有门户之见,对整个学科的大方向把握很好。”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查宏远说。

“每次的思想汇报都是手写,每月的党费都是按时交,不会一次性交半年。”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说,虽然这只是小细节,但让人感动。

在周围人眼里,他是名好干部。从民主生活会到教职工培训,何积丰从未缺席;为激励青年教师,他大胆向学校提出人才计划体制改革的设想,争取了专门的帮扶基金。

在周围人眼里,他是个好丈夫。妻子失明35年里,他成了妻子的“眼睛”。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积丰牵着妻子散步的身影,他们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何爸张妈”。

在何积丰看来,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生活,不忘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只有“积”累,才有“丰”收,正如他的名字一般。

院士何积丰:有“积”累才有“丰”收

图文简介

在这一我国起步较晚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潜心研究10余载,提出了“程序统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