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火种已在英国出现。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为工业革命扫清了道路。在国内,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进入手工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国外,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的扩张,积累资本,抢夺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蓬勃发展的工厂手工业仍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市场需要,生产手段的革新迫在眉睫。变革首先发生在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中。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使用是的手摇织布机,纺织工人通过布机,把带线的梭子从一只手抛到另一只手,工作枯燥而缓慢,如果要织出幅面宽的布匹,还需要两名劳力配合。费时费力,生产效率很低。

传统的手摇织布机(网络图)

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而且一个人操作完全胜任。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英国多地甚至出现了“面纱荒”。如何提高纺纱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约翰·凯伊和装有飞梭的织布机(网络图)

就在1732年,“飞梭”诞生的前一年,在英国普雷斯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理查·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呱呱坠地,因为家里孩子众多(13个),所以虽然是其中最小的一个,阿克莱特也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家里没钱供他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他13的时候,就去当学徒,学习理发和制作假发。1750年左右,18岁的学徒决定自己单干,他离开故土,在博尔顿一个地下室的酒窖里开了个发廊。

因为出身贫寒,阿克莱特对于商业机会有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头脑。他在发廊入口处贴出标牌:“欢迎来地下发廊——1便士理一次发。”由于价格比其他理发师低,阿克莱特的发廊顾客盈门。当其他竞争者将理发价钱也降到1便士的时候,却惊讶地看到,阿克莱特的标牌内容居然换成了:“半便士剪个干净漂亮的头。”

与理发师们竞争赚些养家糊口的小钱,显然并非阿克莱特的长远目标,通过妻子的嫁妆,他拿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做起了制作假发的买卖。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于十二世纪,戴假发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流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所以,阿克莱特认为假发生意绝对有利可图。他不但制作,对从收购原料、制作产品到市场推广的全部流程都亲力亲为:他自己从乡下收购头发,自己配色制作假发,再联系假发师推销产品。假发生意让阿莱斯特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积累了经营和推广的经验。

1764年-1767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纺纱和织布效率的不同步问题。

珍妮纺纱机(网路图)

阿克莱特对赚钱机器——纺纱机也兴趣浓厚,他和钟表匠约翰·凯一起在普勒斯顿租了房子(现在那里被称为“阿克莱特的房子”)。1768年,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还在次年获得了为期14年的专利。虽然专利被指控剽窃并且被撤销,但精明的阿克莱特除了发明,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如何让发明为产能服务上的。所以,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佣了5000多名工人,利用德文特河的水流作动力进行纺织作业。

阿克莱特和他发明的水利纺纱机(网络图)

阿克莱特为这家棉纱厂费劲心力,从选址到工序梳理再到人员和资本的协调、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各方面,他都显示出了出色的才能。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他出资兴建村舍,吸引周边区域居民携家带口来工厂工作--没错,连小孩都能进厂成为工人。1785年,工厂的规模已达3万人。他还把工作时间从原来的14小时缩短为12小时,每天两班制轮换,每天上、下午响铃提醒工人休息。每天下午六点,工厂准时关门停产。严格的规范化的管理让让工人觉得合理,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英国早起的纺织厂(网络图)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阿克莱特可以被称为“现代工厂体制的创立人”。在1961年出版的《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保罗·曼多盛赞阿克赖特“体现出了一个新型的大制造业者,既不是一个工程师,又不只是一个商人,而是把两者的主要特点加在一起,即有他自己特有的风格:一个大企业的创造者、生产的组织者和人群的领导者的风格。”

在纺纱领域的打拼让阿克莱特名利双收,1786年,他被封为爵士;1787年,他被选为地方治安官。1792年去世时,他留下了巨额财产(50万英镑)。

阿克莱特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最终成为英国最富有的棉纺厂主,固然离不开英国工业革命大潮的大背景,但个人的努力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水利纺纱机的使用工程中,阿克莱特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改进各个技术细节,直至其耐用实用,期间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波折只有他自己最明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工厂也被视作劳动人民的“敌人”,人们控告他剽窃专利权,甚至捣毁其工厂的机器,拒绝购买他的产品,高喊:“很好,我们终于收拾了这个昔日为别人刮胡子修面的家伙。”阿克莱特没有被打倒,他在别地另建厂房重新开工。为了规范经营管理,他奔波在各个厂区间,经常从凌晨4时一直忙到晚上9时。即使出门旅行,他也在马车上办公。到了50多岁,他又开始学习英语语法,以改善自己的书写和拼写。这个一生奋斗不止的人曾经豪情万丈地对友人放言:“如果我能活得相当久,那我就能富有到可以把国债还清。”

其实,除了留给个人和国家巨额财富,他留给人们的还有一生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

英国纪念阿克莱特的邮票(网络图)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穷小子的逆袭:阿克莱特发明水利纺纱机

图文简介

18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火种已在英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