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震、海啸多发,给人类带来灾害。这使人想到90多年前日本的关东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火灾,海啸,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灾难。在传媒手段落后的当年,日本是如何报道这次地震,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

最近,我有幸购得一本介绍日本关东大地震火灾的杂志,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本九十几年前出版的杂志保存得像新的一样,很不容易。



1923年9月1日,日本的横滨和东京一带发生大地震,这一带在日本称为关东地区。


据日本政府发表的数字,死亡和失踪人数共计14万余人,其中东京的4万余人是被大火包围而死。



在东京,许多家庭在他们传统的炭炉上烧饭。地震使炉灶翻倒,引起大火。


当年东京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火势在城市里很快蔓延开来。家家户户惊恐出逃,接着人们发现自己被困在火墙与隅田川之间。


蔓延的大火迫使他们跳入河中,数以万计的人淹死在河里。

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显然超过地震本身的,这是杂志的封面上配了副标题“关东大地震火灾记”的原因。



火灾之后,海啸接踵而至,又造成许多人死亡,约有70万住宅毁坏和严重受损。

 

这期专刊的封面上刊登了日本明历三年(1657年)3月2日,日本江户(今东京)的振袖大火,这场持续2天的火灾造成107000人死亡。


杂志没有关东大地震火灾的照片或图片,只能用历史上的火灾画顶替了。



开卷第一页是一张由伊欣藓石画的火灾逃生彩图,体现了《风俗研究》杂志的特色。



关东大地震又诱发了火灾、海啸,杂志社感到有必要向公众介绍什么是灾害,于是杂志的第一篇文章刊登了江马务撰写的灾异的种类和治革。


“灾异”本是汉语词汇,指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日本人照搬采用了。



文章中不仅介绍了地震、雷电、海啸等灾害,还介绍了饥饿、疾病、战争等人祸,使读者对天灾人祸有了全面的了解。



第二篇文章是森德太郎撰写的一千多字短文,题为“平安朝期的国民思想与天变地异”,介绍平安朝末期(1185年前的几年)天灾人祸对日本人思想的影响。



第三篇“大正震灾记”,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每天的的救灾情况、震源和死者统计和避难情况。


通过第一篇文章的铺垫,读者能对大正地震的灾情、教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风俗研究》杂志社属于内外出版社,在京都远高于关东地区,能从容地采访整理资料,约作者写文章。



那些在东京、横滨的杂志社受地震、火灾等的危害,自顾不暇,就难以组织高质量的稿件了。


关东大地震是二十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地震次生灾害,特别是地震火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


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教训,对日本的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后的复兴计划和城市建设中,日本特别注重城市避难场所的设置。


河川公园防火带的建设、各社区防灾据点的规划等,逐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对公众的科普教育也大大加强了。


让公众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就会支持政府在防震减灾上的各种投资,懂得在发生各种灾害时如何避险逃生。


《风俗研究》不是防灾减灾的主流刊物,但它能在二个月的时间里编写有深度的长篇文章,出高质量的专刊,利用大灾害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及时普及有关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令人尊佩!

 

 

END


文|范强强


一本叫“风俗研究”的杂志,介绍了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日本关东大地震火灾

图文简介

近年来,地震、海啸多发,给人类带来灾害。这使人想到90多年前日本的关东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火灾,海啸,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