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在连续性理论看来,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都忽视了个性在人衰老的过程中的作用。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
观念 个性 年老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1:08:00
本书是作者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书中记录了婴儿的动作、表情的发展,观念的发展等情况。如书中记录道,婴儿出生后第7天明显出现打哈欠等反射动作。本书是最早的儿童发展观察报告之一,在儿童心理发展史上占一定地位。达尔文根据对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长期观察,写成了《一个婴儿的传略》。Preyer)发表了《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志。
观念 发展史 婴儿
性别守恒的基础是性别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理解能力的增强有关。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获得性别守恒的观念是获得性别角色行为关键。其获得意味着性别同一性的获得,随之才有自我的社会化过程和性别角色的认同与理解。
观念 发展 同一性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观念 依恋 出走
来源:科普中国 2018-04-28 04:06:00
说到家庭关系就不得不说起婆媳关系“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小喜鹊尾巴长,有了媳妇忘了娘?”这哀怨流传已久,它说明从古至今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关系里的大学问,我认为婆媳的裂痕往往具有传统性。高一时大家都读过汉乐府、长篇叙述诗那里的恶婆婆欺负、冤枉、迫害媳妇实在令人气愤,而古典人物中的好媳妇孝顺故事更令人感动。这些观念给大多数女性留下了创伤性的心痕,那就是婆婆难处,媳妇难当,对女性心理影响深刻。婆婆是老公的妈妈,相识不久更谈不上相知,就喊妈妈啦,我觉着从结婚典礼接收婆婆红包开始,从改口那句妈妈时就该接受婆婆,接受你爱人的家人和背景。作者:山西现代心理研究中心林红编辑:仝美玲审核专家:山西现代心理研究中心林红来源:山西现代心理研究中心林红。
观念 儿子 女性
来源:科普中国 2018-04-10 0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