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据英国《独立报》近日报道,美国莱斯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研制出一种全新的材料——“外尔—近藤半金属”(Weyl-Kondo semimetal),其属于量子材料这一物质类别,可用于量子计算等领域。量子材料拥有一些很“诡异”的属性,有些属性或许可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包括量子计算等领域“大展拳脚”。牛津大学量子材料科学家阿马利亚·科尔代亚并没有参与新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量子材料中的‘量子’这一单词意味着,这些材料拥有一些无法由经典物理学,而只能用量子力学来进行解释的属性。莱斯大学团队表示,他们的建模显示新结构的质量可以在电子质量的1000倍到零之间变化,这是“外尔费米子”的典型特质,外尔费米子是科学家于80多年前提出的一种粒子。
科学家 乌云 制造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5 20:00:00
这一天,“慧眼”全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简称HXMT)卫星在甘肃酒泉发射基地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卫星上真正的“慧眼”是有效载荷系统,它主要包括三种望远镜:高能X射线望远镜、中能X射线望远镜、低能X射线望远镜。HXMT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介绍,一个是对已知的天体(黑洞和中子星)做观测,第二个就是对银道面进行扫描巡视的观测,然后是对伽马射线暴的探测,这三个科学任务。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科研基地。X射线,是由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的一种射线,它波长短、频率高,具有极强的穿透性。
科学家 中国科学... 加速器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5 19:56:00
叶玉如从事的是神经生物学研究,她的目标是使治愈帕金森氏症成为可能。每一项科研成果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一个故事,叶玉如的研究初衷也是这样。叶玉如回忆说:“几年前,母亲的一个姐姐因患老年痴呆症而去世,这位姨妈无法认出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母亲因此深受打击”。叶玉如的母亲知道女儿研究的是神经科学领域,也知道她对医药研制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叶教授的团队从“此物最相思”的相思豆中提取了一种化合物,希望能治疗老年痴呆症,但后来的实验发现,这种化合物反而对抑郁症很有疗效。她将这种坚持科研的责任传递给了她的学生,“我一向鼓励学生对科研要有热忱,我希望他们察觉到,做科研的选择是要发自内心的,得到成功也是基于自己的努力。
科学家 叶玉如 教授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吴岳良一路以优异的成绩实现着人生的跨越。吴岳良谨遵父亲的教诲,他后来选择报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报考的导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谈及导师,吴岳良侃侃而谈,对于当初的面试场景,更是记忆犹新:“当时问了我们三个基本的问题,我一直有印象。周光召先生对吴岳良等人说,理论物理只有前沿才是最有用的。涌动在心中的爱国热情,使吴岳良谢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高薪聘请,于199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 12月,年仅45岁的吴岳良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吴岳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教育上。
科学家 中国科学... 吃苦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黄大年。高中毕业后,黄大年通过招考进入广西第六地质队工作,并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航空物探操作员。1977年,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毕业季之际,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黄大年本科毕业,留校任职。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之一,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下,被选送到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同一批留学生中唯一来自地学领域的博士生,这也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科学家 任职 吉林大学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5 19:55:00
在英国的18年,让黄大年在研究中逐渐成长,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成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6天后,黄大年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我国历史上实施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是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计划,被称为中国地学界的“集结号”。他带领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协同攻关,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以他的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为标志,配备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
科学家 吉林大学 地球
王恩多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恩多院士坚定的志向,乐观的生活态度1944年,王恩多出生于四川重庆, 1950年回到祖籍山东, 1955年考入济南一中。1978年研究生招考制度恢复,那年她33岁,已经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但她毅然第二次填写了研究生报考表,第二次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的研究生。当时,王恩多的爱人在比利时留学,儿子在天津由婆母照顾读小学,她则孤身在上海读研究生。王恩多曾担任九三学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员会生化所支社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连续三届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
科学家 上海市 姨妈
贝尔实验室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通信研究中心,其产生的重大科技发明不胜枚举,包括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以及通信网等,一个实验室就赢得过8项诺贝尔大奖。现在徐晧负责中国区的研发,从工作的性质上来说,中国团队的人数比他以前负责的团队人数更多,负责的项目也不局限于无线领域,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项目的研发,以及跟中国区其他各个团队的合作,比如中国的运营商、中国主要的合作伙伴, OEM厂商,基站设备厂商等。在CES 2017期间,高通、爱立信和AT&T宣布合作开展5G NR试验,三家公司展示了多项全新5G NR毫米波技术,利用高频频段可用的大带宽,来提升网络容量并实现每秒数千兆比特数据速率,该试验采用了高通的终端原型解决方案。
科学家 人工智能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