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核”,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辐射,会想到医院里的拍片和CT检查,觉得会对自己的人身健康造成危害,于是开始担心、害怕、焦虑。

我们还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受到核辐射会变成怪物、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核辐射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为何人们总会谈“核”色变?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几个关于核能的常见误区,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粉碎这些的谣言吧!

1、辐射危害巨大

一点都不能碰?

辐射的“辐”是指车轮和轮轴之间的支撑物,“辐射”借用其形,指的是能量或粒子从一个源出发,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过程。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辐射”有很多种且无处不在,连我们每个人都是辐射源——不停向外辐射着红外线。其中的核辐射,也叫电离辐射,达到一定剂量才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简洁起见,今天咱们下文提到的“辐射”,都特指“核辐射”。

图片

居民在生活中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来源: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由其剂量(接受的辐射量)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咱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每时每刻都受到来自大自然的低剂量辐射,而咱们平时做的放射性医疗检查(X 射线、CT 扫描)等,剂量也很低,按照医学建议正确操作,也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

高剂量辐射暴露,比如严重的核事故或者不慎接触了放射性物质,确实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包括急性辐射病、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等。因此,在可能存在高剂量辐射暴露风险的场所,都会有大量的防护措施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防止出现此类危险。

因此,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的“一点都不能碰”,适当的防护和管理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辐射暴露的健康风险。我们只要深入理解辐射的本质,就能安全地利用辐射本身和核能。

图片

我国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图片来源: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2、核电站就是个大辐射源

一不小心就会有辐射漏出来?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大家都知道银行、金库重地防护严格,核电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粗略地概括一下,核电站有厚度以米计的钢筋混凝土安全壳,最厚的壳厚度可超过姚明的身高;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用的是耐高温高压的特种合金钢,厚度可达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这些能够保证核电站能够安全地容纳正在工作的核燃料,还能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够抵抗飞机的撞击和导弹的袭击。

图片

安全壳内部结构。图片来源: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除了够结实,核电站还有多重安全层和防护层,包括能够吸收辐射的厚重防护墙,密封系统以及一级又一级的放射性物质过滤系统,这样就不会污染环境了。

这还不算完,核电站所有的重要系统,包括电源、冷却、控制系统等等,都有备份甚至是备份的备份……这样就算主系统出现意外,也能第一时间替补,迅速关闭反应堆,确保安全。

你说有人蓄意破坏?想多了,各国核电站都是非常重要的设施,都有武装人员 24 小时严格安保。

除此之外,核电站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考核,并经常演练各种危机情况的应对。而且核电站内外都有大量的仪器在监测辐射水平,出现问题马上就能发现。

图片

核电站周边生态。图片来源: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也正因为以上的种种措施,正常工作的核电站给周围带来的辐射,甚至比自然界的辐射还要低,而目前发生过的核电站泄漏事故也屈指可数。其中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也因为安全系统及时发挥作用,最终未有人员伤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出现过切尔诺贝利、福岛这样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但正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出过空难就放弃飞机,我们也不应该因噎废食放弃核电。正确的做法是吸取教训,加强监督,让核电站更安全。

3、一旦发生核泄漏

事故地区会寸草不生

更不能住人?

这种说法可能是受到了“废土”类型文艺作品的影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核泄漏的危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泄漏的规模、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泄漏发生的环境和天气条件以及事故后的应对措施等。

虽然严重的核泄漏确实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居住区造成长期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事故地区会永远寸草不生或不能住人。以切尔诺贝利地区为例,事故过去近四十年,由于人类迁出,当地动植物不再受干扰,反而一片欣欣向荣……而切尔诺贝利周边辐射降至较安全水平的地区,已有人类居住,现在甚至还有切尔诺贝利短期参观活动(污染最严重的核心区除外)。

由此可见,大自然还是有能力“消化”掉一定程度的核污染的。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实际上,真的发生核泄漏,需要做大量的封锁、清理、恢复工作,并需要长期的环境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来确保安全。因此,咱们最好还是确保核电站别发生泄漏。

4、动物受到辐射变异会变成

“哥斯拉”那样的大怪兽?

这种说法也是来自于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想象。

现实中,辐射暴露可以导致生物体的 DNA 受损,进而可能引起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生物死亡或疾病。此外,在辐射较高的环境中,动物和植物也可能表现出一些适应性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与流行文化中描述的“变异怪兽”相去甚远。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纠纷

此外,正如拿一栋楼的蓝图简单放大 10 倍绝不可能安全地建成 10 倍高的楼。动物的体型变化也并不是只与基因变异有关,而是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包括体重、身体强度、能量消耗等等。

这让目前环境中的动物有其体型极限,根本不可能长得比原版大几百倍,长成几十层楼高,上万吨重的大怪兽。

此外,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的研究发现,受影响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群确实受到了影响,包括基因损伤和生殖率下降。但这些动物仍然是我们熟悉的体型,这可以作为辐射对动物影响的真实参考。

因此,动物因辐射变异变成“哥斯拉”那样的大怪兽是一种科幻情节,来源于人们对核能的恐惧,但不符合科学事实。

5、核电站如果发生爆炸事故

会像原子弹那样可怕?

原子弹是武器,要求威力巨大,讲究一个“猛”。而核电站是用来发电的,要求安全输出,讲究一个“稳”。

目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从结构、原料选用、核裂变过程到中子源和控制方式都有巨大的差别。

具体来说,原子弹通过快速且无控制的核裂变链式反应来释放大量能量,可以瞬间产生极端温度和压力,会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高水平的即时辐射暴露。而核电站的反应堆一方面有大量控制设施用以调整反应的速度,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说,核电站有大量的安全防护措施及冗余。

这样一来,就算是在反应堆堆芯熔毁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核电站也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直接爆炸。即便是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造成的主要危害都不是爆炸直接造成的,更没有产生像原子弹那样产生巨大的爆炸威力。

综上所述,虽然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需要采取严格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但至少不用担心它们成为潜在的“原子弹”

图片

核废料处理。图片来源: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6、核废料无法安全处理或储存

将影响环境?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核废料确实包含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但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已经能够相对安全地处理和储存核废料。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用过的核燃料回收利用,减少核废料的量。我们还可以将核废料用混凝土等材料封装起来,并找个安全的地方存放。通常,核废料储存的设施,会选择地质结构稳定,不会污染地下水的地区,建造在地下深处,通过严格的操作标准和监管,可以确保核废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自人类第一座核电站落成送电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 70 年,这些年里核电站因其清洁高效,一度被各国追捧,也曾因几次严重事故,留下过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于核电站,我们不应避讳评估和讨论它的风险,但也不应因为风险就裹足不前,更不应因为子虚乌有的谣言视核电站为洪水猛兽。为了双碳目标的实现,核能发电应当也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在发电量上占有更大的比重。

策划制作

作者丨丁崝

策划丨丁崝

审核丨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责编丨王梦如

本文由科学辟谣联合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出品

来源: 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