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航天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在探月与深空探测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中发现了一种月球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载人航天方面,神舟十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今年,中国航天还将继续“超级模式”,不断探索星辰大海。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月18日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显示,我国2023年计划实施近70次宇航发射,发射200余个航天器,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

11111.jpg

图片来源:版权图库

6名航天员将再征太空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将继续遨游苍穹,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批飞行任务时间,今年5月将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对接于核心舱后向端口,形成三舱两船组合体;5月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10月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于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222222.jpg

图片来源:版权图库

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各有3名航天员执行,任务期间,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常规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活动。

从发射任务安排可以看出,不同于此前空间站任务中货运飞船与载人飞船“1:1”的安排,此次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为后续两个乘组提供补给,一方面因为此次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为改进型飞船,扩大了密封舱容积,增加了货物运输能力,另一方面空间站再生利用的效能也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可达90%以上,制氧量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今年的载人航天领域还有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第三批中国航天员将在今年登上空间站的舞台,神舟十六和十七乘组的航天员将首次出现飞行工程师与载荷专家这两类人员,让我们继续期待中国航天员团队中的新鲜面孔吧。

重型火箭工程立项申报

2022年珠海航展上展示了概念模型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也是大家一直不断关注的焦点。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重型火箭系列化构型总体方案已经明确,发射场测控等系统方案论证也同步开展,目前已经具备工程立项条件。后续将开展工程立项申报工作。

3333333.jpg

图片来源:版权图库

重型火箭任务覆盖面广、应用场景丰富,是月球科研站建设、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火星科研站建设、载人火星探测等大规模深空探测活动实施的基础保障。

“长征九号”模型在珠海航展亮相后备受大家关注的就是火箭构型由原来类似长征五号的捆绑型变为了串联型,关于此次构型的变化也得到了再次的确认,我国重型火箭基本型为三级串联构型,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50吨,用于执行深空探测任务,起飞重量约4000吨,起飞推力约6000吨,全箭高度约110米,箭体结构直径达到10米级,其低轨运载能力约150吨,且一子级具备重复使用能力。

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于2016年6月正式批复立项,目前12项一级课题全部完成,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计划今年完成结题验收。凭借已取得的最新成果,在保障条件及时到位的情况下,我国重型火箭可在立项后10年左右完成工程研制。

探月工程四期全面推进

在探月工程领域,今年我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探月工程四期一共包括4次任务,嫦娥四号已经实施完成,春节前夕,玉兔二号月球车自主唤醒,迎来第51个月昼工作期。另外还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其中嫦娥六号将从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嫦娥七号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争取能找到水;嫦娥八号准备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会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以及若干科学探测仪器。

444444.jpg

图片来源:版权图库

另外,由于鹊桥中继卫星设计寿命即将到期,我国计划于2024年将发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作为探月四期公共中继星平台,为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提供服务。

我国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

有望“飞天”

在今年年末中国航天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了。此前有消息表示,巡天空间望远镜计划于2023年发射,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均把中国巡天望远镜列入2023年可能发生的世界科技热点事件,认为它的飞天将与美国发射新型火箭、启动小行星采矿任务等成为人类探索或利用太空新的年度里程碑。

2023,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航天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与骄傲。

作者|王君毅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太空文化传播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审核|贺 晨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工程师

文章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555555.jpg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