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发动机内部、核反应堆管道、太空舱等狭窄且复杂的环境中,传统刚性机器人往往难以灵活穿梭,更别说完成精细的检修任务。有没有一种机器人能像蛇一样弯曲自如,又能保证高精度作业?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研发的一款基于虚拟运动中心(VCM)机制连续体机器人给出了答案。


连续体机器人因灵活的超冗余结构被称为“蛇臂”或“象鼻机器人”,但现有产品存在短板:要么需要多部件装配导致误差,要么柔性关节弯曲角度小,难以满足大行程需求。比如传统柔性铰链受结构限制,要达到相同弯曲效果得做更长的臂或更多关节,给建模和控制带来挑战。


北航团队的突破口在于VCM机制——这个核心关节能整体加工,完全无需装配,既减少了误差,又保证了固定旋转轴,让机器人运动更稳定。为解决行程小的问题,团队设计了双叶片式等腰梯形柔性铰链(D-LITFP):把两个叶片式铰链串联,单个铰链的弯曲角度直接翻倍;再将两个D-LITFP平行排列,进一步提升整体刚度。这种“串联增行程+平行提刚度”的设计,完美平衡了灵活性与稳定性。团队还通过伪刚体模型(PRB)对铰链性能精准建模,实验与模型计算误差控制在10%以内,为后续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实验数据显示,这款VCM机制的性能相当亮眼:最大弯曲角度达14.2度,轴向抗压刚度约1915N/mm(能承受1800N压力,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重量),复合刚度6.92N·m/rad。基于该机制的机器人原型机有三个段,每个段由四个VCM机制组成,最大弯曲角度可达84度,能轻松完成C形、S形弯曲,甚至均匀圆周运动。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在弯曲角度上约为±1.47度,方向上约为±2.46度,足以满足狭窄空间的精细作业需求。


这款机器人特别适合航空航天、核电、太空检测等领域。团队表示,未来将重点推进VCM机制的小型化,计划开发直径40mm的迷你版,以应对更复杂的受限场景;同时会调整各关节刚度,抵消自重影响,让机器人弯曲更均匀。


这款机器人的出现,为狭窄空间作业提供了更精准、更可靠的解决方案,有望在航空维护、核设施检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