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藏在大脑里的“隐形杀手”——早期症状模糊,80%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转移后5年生存率仅30%左右。为什么它这么难治?近日,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用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68例中国PCNSL患者的基因组特征,找到了影响预后的关键基因,还建立了更精准的预后评分系统

PCNSL的“基因密码”被破解?

PCNSL是仅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淋巴瘤,之前的研究样本小且缺乏中国患者数据。这次团队用全基因组测序(读取整个基因组所有DNA序列的技术)分析了68例新诊断患者,发现了不少“新秘密”:

  • 结构变异(SV):平均每个患者有343个SV(基因片段的插入、缺失等),但数量和预后无关;
  • 拷贝数变异(CNV):所有患者都有基因拷贝数缺失,77.9%有增益。高CNV水平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更短——这就像基因组的“增减仓”,变动太多会让病情更糟;
  • 基因突变:共发现263个编码区突变基因,其中6个新基因(ROBO2、KMT2C等)在≥10%患者中出现。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IGLL5(68%)和PIM1(68%)。

关键基因:TMSB4X突变=预后亮红灯?

研究最亮眼的发现是TMSB4X基因突变:携带这个突变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更短,而且TMSB4X蛋白高表达也和差预后相关。另外,CD79B突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更短。这些基因就像“预后信号灯”,亮红灯的患者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预后模型:给病情打个“风险分”

之前的预后评分系统(如IELSG)没考虑基因因素,这次团队建立了新模型:结合患者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生活自理能力)和6个突变基因(BRD4、EBF1等),能更准确预测1-3年生存率。比如,KPS低且有BRD4突变的患者风险评分更高——医生用这个模型就能快速判断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未来可期:新靶点带来治疗希望

研究还发现,18个基因(如FGF家族)仅在PCNSL中突变,可能成为鉴别诊断或治疗的新靶点。比如FGF家族基因和肿瘤生长有关,靶向这些基因的药物或许能帮到PCNSL患者。

这项研究是我国目前最大的PCNSL基因组研究,为理解PCNSL的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