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在和癌细胞“作战”时,可能会不小心“波及”骨髓——这个人体最关键的“造血大本营”,导致血液里的细胞数量减少,这就是医生常说的“骨髓抑制”。虽然它很常见,但只要咱们摸透规律、做好准备,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下面就来聊聊这些必知要点。

 骨髓抑制:为啥会找上你?

 咱们的骨髓就像一座24小时不停工的“造血工厂”,专门生产三种“主力部队”:

- 白细胞:负责抵御细菌、病毒的“免疫卫士”;

- 红细胞:给全身输送氧气的“运输兵”;

- 血小板:帮身体止血的“凝血小卫士”。

 化疗药物在追杀快速分裂的癌细胞时,可能会“误伤”骨髓里同样在快速分裂的造血细胞,导致它们的产量下降,骨髓抑制就这么发生了。

 身体会发哪些“求救信号”?

 骨髓抑制来临时,身体会悄悄给你“递信号”,千万要留心:

  (1)白细胞变少:免疫力跟着下降,就像“防护盾”变薄了。这时特别容易感冒发烧、喉咙肿痛,哪怕是小伤口也难愈合,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染“盯上”。

(2)红细胞不足:身体就像“缺氧”了一样,人会变得特别累,走几步路就头晕心慌,脸色苍白,连说话都没力气。

(3)血小板不够:凝血功能会打折扣,皮肤可能莫名出现瘀青,刷牙时牙龈总出血,流鼻血也比平时难止住,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内脏出血(比如呕血、黑便)。

 什么时候要格外警惕?

 骨髓抑制有自己的“时间表”,记住这几个关键节点:

(1)大多在化疗结束后1-2周开始“露头”;

(2)白细胞和血小板通常在化疗后7-14天降到“最低谷”,之后慢慢回升;

(3)红细胞因为“寿命”较长,减少的情况出现得晚,恢复也会慢一些。

    不同化疗药物的影响不一样,医生会根据你的治疗方案,提前告诉你要重点关注的时间和指标,有疑问多问医生准没错。

 这样应对和护理,更安心

 面对骨髓抑制,不用慌,做好这几点就能稳稳应对:

1.  骨髓抑制分级

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骨髓抑制分级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

Ⅰ级,可不处理,观察;

Ⅱ级,需对症处理;

Ⅲ和Ⅳ级,给予干预措施已达成共识


2.定期查血常规,早发现早处理:

这是最关键的“预警手段”!化疗后5-7天医生一般会让你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通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值,能精准判断骨髓抑制的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千万别觉得麻烦,早发现才能早处理。

 3.针对不同问题,精准应对:

 (1)白细胞低:轻度减少时,多休息、少去人多的地方,避免接触感冒的人;如果减少较严重,医生会用“升白针”(比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帮白细胞“快速生长”,万一已经感染,会及时用抗生素控制。

(2) 红细胞少(贫血):轻度贫血可以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或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帮红细胞“增产”。

(3) 血小板低:平时要小心别磕碰,用软毛牙刷刷牙,不吃带刺、过硬的食物(比如鱼刺、硬壳坚果),防止划伤消化道;严重时需要输血小板,或用促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帮血小板“补库存”。

 日常护理,细节藏着大作用

1. 防感染:勤洗手、外出戴口罩,家里常开窗通风,尽量不接触感冒或有传染病的人,让细菌、病毒“没机会下手”。

2. 防出血:动作轻一点,别做剧烈运动,不用力挖鼻孔、搓皮肤,减少受伤出血的可能。

3.补营养:多吃鸡蛋、牛奶、鱼虾、新鲜蔬菜,保证营养够不够、全不全,给骨髓“加加油”,帮它快点恢复“造血能力”。

骨髓抑制其实是化疗路上的“常见关卡”,只要跟着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做好防护,不舒服了及时找医生,就一定能顺利应对。别太焦虑,你的积极和坚持,就是跨过这道坎的最大力量。相信自己,咱们稳稳地往前走。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消化肿瘤一病区 柳林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