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亮的大玻璃上,满满的蒸汽,时不时还透下几个水滴。。。火锅店里,热气腾腾,让筷子一入汤,还没等那肚子七上八下就恨不得夹起来蘸酱,以一个完美的45°角塞进嘴里,伴着"嘻嘻嘻"的声音,入口的刚刚好—而这也似乎成了火锅界的"统一标准"。
确实,我们非常执着于吃香热的食物。而这种执着下的温度也会影响到我们!

一.为什么热的食物吃起来要更香?
科学家已经破译了这个谜团----这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被火锅、煲汤、香米饭等这样的食物所吸引时,是心理作用,也是味蕾在玩的一种"温度分子魔法"。
研究表明,温度对味觉的强度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当食物温度升高时,我们的味蕾会对甜味等变得格外敏感。这就是为什么热汤比冷汤更"鲜美"——因为高温激活了我们舌头上的特殊分子,特别是一种叫TRPM5的离子通道,这个通道对热特别的敏感,在热的时候会大幅增强我们对甜味和鲜味的感知能力。简单来说,热的食物就像给味蕾装了个"大喇叭"。
此外,温热的食物也会更快速地释放香气分子。当我们吃东北大米饭或品广东煲汤时,那些让食物有香气的分子在高温下蒸发得飞快,会迅速冲满口腔和鼻腔。这也让嗅觉和味觉联手工作,创造出那种令人陶醉的---"香"的感觉。
而冷的食物呢?它的分子常就老实的原地发呆,让鼻子也不容易找到!换句话说,温热食物的美味,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在温度的"加持"下,协作完成的一场"香味诱惑"。而这种"香味诱惑",若温度太高,也会变成厉害的"糖衣炮弹"。
二.从烫伤舌头到食道也危险的高温警报
这也是故事的另一面----那个真实存在的真相。就像经历过的"舌头麻了三日游"。被烫了的舌头肿胀长泡,最重要的还有那种"吃不出味道"的隐痛,像是感冒了一样,还有那个发自内心的----好了得再去搓一顿的豪言壮志!
过热的食物不仅会让口腔遭殃,也会让食道危险,因为长期的过热刺激会渐渐伤害食道内壁的黏膜。
研究显示,非常烫的食物和饮品会让食道黏膜反复受伤,这个过程也会引发慢性炎症。当黏膜处于反复烧伤状态时,身体为了修复会不断刺激细胞分裂,而在这个"忙碌"的过程中,坏事就有可能发生——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变化,最终演变成食道问题。
中国的研究数据尤其令人注意。一项针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研究发现,高温饮食与食道癌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关联。而在非洲的研究也更为精确:与"热"食物相比,"非常烫"的食物或饮料会使食道癌风险增加1.92倍。如果一个人同时在吃饭时,具有很烫的饮食温度、短的等待时间、快速进食以及频繁烫伤口腔等特征,他的食道癌风险则会增加4.6倍!

三.用眼睛、鼻子和嘴巴综合判断食物温度
了解了食物温度的双刃本质后,现在就是如何美美的享受美食了。
1.第一招:眼睛大法——"看"出温度的秘密
A.火锅汤汤水水时刻在变化。当沸腾的汤面还冒着连绵不绝的大白烟时,这是个"千万别碰"的信号。如果烟雾变成了零星的细烟,这时的温度已然下降了不少。当烟完全消散,水面呈现出晶莹的光泽而不是朦胧的水汽时,这时候温度就相对安全了。
B.汤里的食材也会"说话"。刚从汤底捞出的豆腐或丸子,表面会迅速蒸发出水珠,呈现出"冒汽"的状态——这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吃我"的提醒!等到这些水珠消散,食材表面归于平静时,温度就相对可控了。
2.第二招:鼻子先闻——气味上的温度提示
用筷子把夹起的食物放在鼻子下面,轻闻下气味。如果香气扑面而来,说明食物还在不断的释放香气分子——这说明温度依然很高。如果香气若隐若现,这就是一个"相对安全信号"。
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用鼻子轻轻靠近食材,感受从食材散发出来的热量。如果感受到明显的热风吹过鼻子,这也能说明这一口还太烫。
3.第三招:嘴巴试吃——最可靠的温度计
这是最最直接的方法。先不急着往嘴里塞,而是让食材在嘴唇先接触一下。因为嘴唇的皮肤比舌头更加敏感,它也会给出最真实的温度反馈。如果嘴唇接触到食材时感到刺痛,说明温度仍然仍然很高。
如果通过了嘴唇测试,再把食材放到舌尖。舌尖对温度也非常敏感——如果感到灼烧感,立刻让他再等一会儿。没有灼烧感的时候,说明这口也大致安全。但记住,咀嚼时也不要"狼吞虎咽"。因为细嚼会让食材在口腔停留的更久,温度也会逐渐下降,这样既能充分释放香气,又降低了烫伤的风险。
4.第四招:筷子与勺子的帮忙
对于热辣滚烫,筷子或勺子也能兼职下温度计的工作。把食材放在勺子里轻轻吹一下。这不仅能快速降温,还能让你通过吹气时的"蒸汽气流反馈"感受温度——如果需要费劲吹,说明还很烫;吹气变得轻松时,温度就已经下降了。
特别对于豆腐、灌汤包或包心丸子这样的"内部高温糖心炸弹",戳一个小洞也尤其重要。这样一来,既能看到里面的汤汁温度(有没有在冒烟),也能通过这个洞口试着吸一下。这个"品尝"的过程就是一个快速的温度评估——如果烫得"嘶"一下,说明汤汁温度还没冷却到位。

四.安全的食用温度标准
从医学研究看,超过140华氏度(约60摄氏度)的食物和热饮就开始进入到"危险区"。而常见的刚出锅的饺子、馄饨等,温度往往在70-80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足以在秒级,瞬间造成口腔和食道损伤。
稳妥的做法是:捞出水饺馄饨后,等待2-5分钟再吃。这段时间内,温度也会下降到相对安全的范围(即约50摄氏度以下)。这样,你既不会失去那种"满口香的仪式感",也大幅降低了被烫到的风险。
最后
我们美食文化中"趁热吃"的口口传承,确实也来自于对温热食物的美味追求——这在科学上也完全合理。但在"合理"和"安全"之间也有个平衡点。
所以,下一次,坐在火锅前,涮完肉片,不妨停留那么2-5秒。毕竟,真正的美味,不是比谁吃得更快,而是在一起时的温馨和舒适。
参考文献:
1.Talavera, K., Yasumatsu, K., Voets, T., et al. (2005). Heat activation of TRPM5 underlies thermal sensitivity of sweet taste. Nature, 438(7070), 1022-1025.
2.Green, B. G., & Frankmann, S. P. (1987). The effect of cooling on the perception of taste. Physiology & Behavior, 39(3), 367-372
3.Islami, F., Boffetta, P., Ren, J. S., et al. (2009). High-temperature beverages and foods and esophageal cancer risk –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25(3), 491-524
4.Masukume, G., Mmbaga, B. T., Dzamalala, C. P., et al. (2022). A very-hot food and beverage thermal exposure index and esophageal cancer risk in Malawi and Tanzania: findings from the ESCCAPE case–control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27(1), 118-126.
5.Pourfarzi, F., Whelan, A., Kaldor, J., & Malekzadeh, R. (2021).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consumption of hot beverages on acute cytotoxic and genotoxic effects in oral mucosa cells. Scientific Reports, 11, 22866
来源: 紫龙科传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紫龙科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