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树大多数都是松柏?在北京庄严的皇家园林、幽静的胡同院落,矗立着一群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树名木。它们不问世事,只是静静舒展枝叶,为游人投下清凉绿荫。我们仰望它们虬劲的枝干,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人生的短暂。这些古树,是活着的文物,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真实。

或许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这些古树中,松柏居多。北京现存的4万多株古树名木中,有3.5万株是松柏。全国5000年树龄的古树仅有5株,也全部是柏树。这背后,既有文化原因,也有生物学原因。

一、从文化角度看,为什么古人那么偏爱松柏?这背后有哪些文化象征

首先,在中华文化中,松柏自古以来就是长寿、坚贞的象征。它们耐瘠薄、抗性强,四季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朽。松柏枝叶还能入药,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象征吉祥昌瑞,有“江山永固,万代千秋”之意。从秦代起,皇家祭祀场所常有“坛之后,树以松柏”的传统规制,这种象征意义也影响了后来的园林种植选择。

松柏树形挺拔、枝叶浓密,除尘降噪效果好,因此本身就是非常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在皇家园林、庙宇中广泛栽种,不仅是文化审美的体现,也有现实的生态适配。

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松柏为何能比其他树种活得更久?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也有其合理性。松柏是针叶树种,寿命普遍较长。全球范围内,真实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树大部分都是针叶树。共有24种针叶树可以活过千年,而阔叶树中只有3种能达到这个寿命。因此,松柏更容易“熬”过时间的淘汰,成为幸存的古树。

三、松柏在整个森林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宏观生态上看,针叶树是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的骨干,分布极广,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9%。也是世界人工林建设的主力。我国每年进口的木材中,就超过70%是针叶材。比如,油松就是我国特有的乡土针叶树种,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和东北部分地区,生态适生区达300万平方公里。这种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让它成为“傲视群松”的存在,因此又被称为“中国松”。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绿化主力,它为北方生态建设和城市文化留下了深远印记。北京地区就保存着大量油松古树名木。

四、松柏真的“天生就耐活”吗?

中国松不仅是生态先锋,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神。“不畏逆境,顽强不屈,坚贞正直,自强不息”的青松品格,早已成为“中国风骨”的象征。从“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些诗句背后其实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

研究发现,中国松的基因组中,有3623个基因家族发生显著扩张,这些显著增多的基因富集于应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通路中。基因复制产生的冗余性大大提升了它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其卓越的抗逆性提供了遗传保障。

这也正是为什么,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风霜之后,最后留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松柏。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钮世辉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森态未来科普团队

审核专家:吴峰 教授 贵州大学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