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秦世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

说起骨结核,很多人都会好奇它最爱“找上”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其实,除了头发,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组织都可能感染结核,但在骨骼里,受力多的部位发病率最高,比如脊柱,还有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这些大关节。据统计,骨结核中约70%是脊柱结核,剩下的30%左右则是大关节结核。

脊柱结核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往往是腰疼。刚开始可能只是后背隐隐作痛,或者随着活动增加加重。比如坐一天就疼,休息一晚能缓解;但慢慢发展后,休息也止不住疼,痛感会像肿瘤一样越来越强烈。

如果没及时治疗,疼痛部位可能会产生局部脓肿,脊柱还会逐渐弯曲变形(形成后凸畸形),脓肿也可能破溃随之流脓。更严重的是,病情会一步步进展到截瘫:先是走路时腿抬不起来,没几天就走不了路,最后甚至下不了床;再发展下去,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彻底瘫痪。这个过程看似漫长,但如果完全不治疗,可能短短几天就会从疼痛快速进展到完全瘫痪。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一旦被结核杆菌入侵,早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反复肿胀疼痛:比如走一天路膝盖就肿了,回家躺一晚第二天早上又好了,可再走路又会肿起来,这种“时好时坏”的反复是早期典型信号。

到了后期,膝关节的骨头会被破坏,这时疼痛会变得剧烈,不管休息还是活动都疼,尤其晚上更严重。最终,膝关节会失去活动能力,变得“僵直”要么一直弯着,要么伸直后再也弯不了,医学上叫“纤维强直”。如果病情继续加重,膝盖局部会破溃流脓,形成多个窦道,像小管子一样持续往外流脓,疼痛会让人难以忍受。

对大部分骨结核患者来说,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就能治愈。但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就需要手术干预了:比如局部形成脓肿、骨头出现死骨、脊柱或关节畸形,以及已经出现截瘫症状。

手术的核心思路可以总结为“哪里坏了修哪里”,具体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1.清除病灶:把脓肿、坏死的骨头(死骨)这些“病灶”清理干净;

2.修补损伤:骨头被破坏后,需要通过手术修补缺损的部分;

3.矫正畸形:比如脊柱弯曲了,就用钉棒固定,把腰“打直”;

4.解除压迫:如果死骨或脓肿压迫脊髓导致截瘫,手术能解除压迫,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现在的骨结核手术方法有很多种:脊柱结核可能需要从后背做减压手术,或者开胸、开腹进行治疗,再用钉棒固定;关节结核则会做病灶清除,必要时进行关节融合,甚至像膝关节、髋关节坏得严重时,还能做关节置换

医生常常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治疗原理:把人体比作大树,结核杆菌就是“蛀树的虫子”。药物的作用是杀死“虫子”,但虫子蛀出的“洞”(骨头缺损、畸形)还在,这时候就需要手术“修补洞”,如果树(脊柱)快被风吹倒(畸形严重),还要用“棍子”(钉棒)固定住,不让它倒。这样一来,“大树”(人体)才算真正治愈。

很多患者担心,骨结核手术风险大不大?其实,任何手术从传统意义上说都有风险,就连拔牙也不例外。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骨结核手术风险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医生会通过规范的用药、成熟的手术方法,尽可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比如手术中可能会有出血,结核患者的刀口也可能出现愈合慢、破溃、流脓、形成窦道等情况,但这些都在医生的预期和治疗范畴内,属于可控的问题,大家不用过度担心。

现在的手术技术也越来越精准。比如打钉子时会用导航甚至机器人导航,能精准定位,减少误差。不过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治疗。就像不能随便找马路边的拔牙摊拔牙一样,不正规的医疗场所才是风险的“重灾区”。只要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手术风险都能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骨结核虽然可能从轻微疼痛发展到严重畸形甚至瘫痪,但它并非“不治之症”。无论是早期通过药物控制,还是后期需要手术修补,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所以,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关节肿胀,尤其是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或者症状反复时,千万别忽视,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记住,科学看待疾病,选对治疗方式,骨结核带来的困扰完全可以被战胜。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