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秦世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

我们全身除了头发,到处都有骨骼。当结核杆菌悄悄“侵蚀”骨骼时,就会引发“骨结核”。这种病藏得特别深,很多人直到症状加重才发现,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95%的骨结核,病菌都来自肺部。空气中其实藏着不少结核杆菌,尤其是公共场所。比如肺结核病人吐一口痰在地上,病菌能存活30天,随着灰尘飘到空中,被我们吸进肺里。

这些病菌进入肺部后,可能让肺发病,也可能暂时“潜伏”。之后,它们会顺着血液或淋巴系统“溜”到骨头里,在局部慢慢“搞破坏”,最终引发骨结核。

有人会问:“身边这么多结核杆菌,为什么有的人没事?”其实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约1/3的健康人都携带结核杆菌,但它是“条件致病菌”。只有当我们抵抗力下降时,病菌才会“趁机作乱”,引发炎症(医学上叫“第Ⅳ变态反应”),慢慢表现出症状。

骨结核最狡猾的地方,就是早期症状像“小感冒”或“没休息好”,很容易被忽略。它的早期表现多是慢性消耗性症状,比如:

午后低热:下午或傍晚悄悄发烧,体温不高但持续;

浑身无力、消瘦:总觉得没劲儿,体重不知不觉下降;

局部轻微疼痛:发病的骨头或关节有点疼,但不明显,容易误以为是劳累。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正因为症状“不扎眼”,很多人要拖3-6个月才去看病。而结核杆菌侵蚀骨头是个慢过程,通常3个月后才会“闹大”,比如骨头被破坏、局部出脓,这时疼痛会突然加重,甚至出现走路瘸、关节动不了,严重时还可能截瘫,这才让人意识到要就医。

一旦怀疑是骨结核,医生会安排一系列检查,从初步判断到精准确诊,流程虽多但缺一不可。我们按检查目的,分成几类来看:

1.先看身体“炎症信号”: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

骨结核病人常因慢性消耗出现贫血,血常规能看出来;炎症越重,血沉越快。急性发作时,血沉可能达到100-140mm/h(正常参考值很低);而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同步”,能快速反映炎症是否处于急性期,比血沉更灵敏。

2.提前评估“用药安全”:肝功肾功

治疗结核的药物可能对肝脏、肾脏有影响,所以确诊前要先查肝功、肾功,判断身体是否能承受药物,避免用药后出现损伤。

3.查体内“结核痕迹”:抗结核抗体PPD试验(结核菌素皮试)、γ-干扰素检测(T-spot)

这些检查是看体内是否有结核杆菌的“免疫记忆”,帮医生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如果体内有结核杆菌,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检测到抗体就说明可能感染过;而PPD试验(结核菌素皮试)就像小孩打卡介苗后的皮试,若皮试阳性,说明体内有抗结核的“抵抗力”(医学上叫“科赫现象”)。很多从边远地区到大城市工作的人,医生会建议做这个检查,若阴性还会建议补种卡介苗;γ-干扰素检测(T-spot)是现在鉴别关节结核的重要检查,如果检测指标超过0.6,或相关数值超过20次,医生会建议先做阶段性治疗。

4.精准“抓病菌”:病理、DNA检测脓液培养

这些是确诊骨结核的“关键步骤”,能直接找到结核杆菌或它的“痕迹”:门诊病人没住院前,医生会在怀疑发病的部位穿刺,取一点组织做检查,要么看组织病理变化(比如有没有结核特有的“肉芽肿”),要么做DNA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直接查有没有结核杆菌的基因,甚至判断是否耐药,两天就能出结果,是现在常用的“快速确诊手段”;如果需要手术,医生会取术中的脓液做培养,明确是不是结核杆菌,还能判断病菌对哪种药物敏感(药敏测定)、属于哪种类型(菌型鉴定,比如人型、牛型,或其他特殊类型如L型、NTM等)。但培养时间很长:快速培养要21天,普通培养要2个月,加上药敏测定得3个月,所以最终结果往往要等3个月。

5.现在的“金标准”:病理检测+结核DNA检测

对外科来说,病理检测(看穿刺或手术取的组织)是确诊的“老金标准”;而现在更常用的是结核杆菌DNA全系列检测,准确率高、出结果快(穿刺后两天出),已经成为确诊骨结核的核心检查。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最后想说:

骨结核虽然“藏得深”,但只要留意早期的“慢病信号”,如午后低热、乏力消瘦、局部隐痛,及时就医做检查,就能尽早发现。虽然完整的检查流程可能需要3个月出最终结果,但像血常规、DNA检测等早期检查当天或两天就能出结果,不用等完全结束就能初步判断和干预。早发现、早治疗,骨结核的预后会好很多!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