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秦世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
在骨结核的各类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基础,也是所有患者的首选,不管病情是初次发作、复发,还是出现耐药情况,药物都是控制和治愈结核的核心,手术等其他手段仅能辅助缓解症状。
首先,骨结核的药物治疗方案会根据病情类型调整,疗程也有明确要求。
比如初治患者,也就是第一次确诊骨结核的人,常用“四联药物”组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简称HRZE方案),整个疗程通常需要12个月,如果治疗中需要手术,要先规律服药3周再进行手术,术后仍需继续服药满1年;
而复治患者,指之前治疗过但病情反复的人,药物方案会调整,可能会加入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等药物,疗程更长,至少需要1年半,不能随意缩短;
还有耐药患者,如果结核杆菌对常用药物不敏感(耐多药或多耐药),治疗难度会增加,疗程也大幅延长,耐多药患者最少要服药24个月,多耐药患者甚至需要36个月,而且用药前必须先做细菌培养,明确哪些药有效,避免用已经耐药的药物,确保治疗精准。
不过,“是药三分毒”,骨结核药物需要长期服用,难免会有副作用,常见的主要有三类,一是过敏反应,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全身脱皮、皮炎等症状,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二是肝损害,这是比较危险的副作用之一,比如曾有患者用药后,肝功能指标里的转氨酶从正常的40U/L飙升到1000U/L以上,最终不得不转去肝病专科医院治疗;三是肾损害,长期服药可能对肾脏造成慢性损伤,表现为血液中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正因为药物有副作用,且疗程长,所以骨结核治疗中特别强调“督导化疗”,简单说就是医生会全程跟踪患者的用药和病情,比如每月都会通过电话提醒、让患者到医院复诊,一方面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比如出现副作用时及时换药),另一方面通过抽血、拍片子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看看手术伤口恢复得怎么样、病变有没有控制住、药物效果是否达标,只有通过定期复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既保证药物能有效杀死结核杆菌,又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的伤害。
另外,很多患者可能会疑惑“既然有手术,为什么还要长期吃药”,这里要明确一个关键原则,药物能治愈结核,手术不能。手术的作用是缓解症状,比如骨结核形成较大脓肿时,手术可以把脓液排出,减轻疼痛和压迫,但如果没有药物杀死结核杆菌,术后复发率会大幅升高;而药物的核心任务是“杀灭结核杆菌”,不过要注意,结核杆菌很特殊,药物能杀死体内大部分活跃的细菌,但有一部分会变成“休眠菌”,它们会暂时“睡过去”,不再引发症状,这在医学上也算达到了治愈标准,可这些休眠菌不会消失,如果未来患者抵抗力下降,它们可能会再次“苏醒”,导致病情复发。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最后,总结来说,骨结核的治疗中,药物是“基石”,只要药物方案有效、患者坚持规范服药,绝大多数骨结核都能治愈;但如果不重视药物治疗,哪怕做了手术、排了脓,病情也容易反复,甚至难以控制。所以,骨结核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或减药,只有坚持完整的药物治疗疗程,才能真正控制结核杆菌,争取彻底治愈,减少复发风险。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