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 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丁晨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脑死亡是现代医学界定生命终结的核心标准,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脑干不可逆性丧失。这一概念已被全球多数国家纳入医疗规范与法律体系,但公众对其不可逆性的认知仍存在模糊之处,关于“脑死亡能否逆转”的疑问始终存在。本文将基于医学共识、临床实践与前沿研究,客观解析这一问题。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脑死亡的医学界定:并非简单“大脑停止工作”

脑死亡的定义有着严格的医学框架,并非仅凭“意识丧失”或“呼吸停止”就能判定。全脑功能丧失的核心是脑干功能的不可逆衰竭——脑干作为人体生命中枢,调控呼吸、心跳、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其功能一旦终止,无法通过药物或器械长期替代。

临床判定需满足多项刚性指标:处于深昏迷状态,对所有外界刺激(包括疼痛、光线、声音)无任何反应;自主呼吸完全停止,即便脱离呼吸机,血氧饱和度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等;脑电图呈现平波,且需在排除低温、镇静药物残留、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干扰因素后,经至少两次间隔观察确认。这些标准的制定,源于对大脑神经细胞特性的认知:神经细胞属于不可再生细胞,当全脑血流中断超过5~10分钟,核心区域神经细胞将发生不可逆坏死,其功能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恢复。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不可逆性的科学依据:神经细胞的“致命短板”

大脑是人体代谢最活跃的器官,重量仅占体重2%,却消耗全身20%的氧气和能量。神经细胞缺乏无氧代谢能力,对缺氧、缺血极为敏感。当脑死亡发生时,全脑血流完全中断,神经细胞失去能量供应,细胞膜迅速破裂,细胞内关键物质流失,同时引发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进一步加剧神经组织坏死。

临床实践中,曾有患者在心搏骤停后通过心肺复苏恢复循环,但此时大脑已发生严重缺血缺氧损伤,即便维持生命体征,也会陷入永久性植物状态,而非脑死亡逆转。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仍保留部分脑干功能,能自主呼吸、维持基本生命体征,而后者是全脑功能的彻底丧失。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任何经权威医学机构验证的脑死亡逆转案例。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实用价值:明确脑死亡标准的现实意义

脑死亡标准的确立,不仅是医学领域对生命终结判定的科学升级,更深度融入临床、器官移植、法律伦理等多个社会层面,解决了诸多现实难题。在临床治疗中,明确脑死亡可避免对无救治希望的患者进行过度医疗,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能让家属更早接受现实,作出理性决策。

对于器官移植而言,脑死亡患者是重要的器官捐献来源。在脑死亡判定后、心跳停止前,可在维持循环稳定的前提下获取高质量器官,为等待移植的患者提供生存机会。这一过程严格遵循伦理规范,需在患者生前签署捐献意愿或家属一致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既尊重了捐献者的意愿,也最大化了生命的价值。此外,脑死亡标准的普及,能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生命观,避免因误解而引发医疗纠纷。明确脑死亡的不可逆性,也能引导人们重视脑保护,比如在心跳骤停、溺水、窒息等紧急情况下,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为大脑争取抢救时间,降低脑损伤风险。

脑死亡作为医学定义下的生命终结,其核心特征是全脑功能的不可逆丧失,这一结论基于神经细胞的生理特性、大量临床实践和严格的科学验证,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表明其可以逆转。厘清脑死亡的概念与科学依据,不仅能消除认知误区,更能帮助我们理性看待生命终结,尊重医学规律。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或许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仍须敬畏生命的本质——当大脑这一“生命核心”彻底停止工作,生命便已走向终点,这既是科学的结论,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参考文献:[1]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死亡判定工作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学组. 体外膜氧合支持时脑损伤评估与脑死亡判定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17):1331-1346.[2] 曹兴华,张浩,吴梦琪. 韩国器官移植法律框架下的脑死亡判定与管理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23,36(7):85-91.[3] 宿英英. 脑死亡:从医学理念转变到医疗习惯转变[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7):1453-145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