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或者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之后,每个人都会流汗。然而,同样的汗水,从不同人身上散发出的“味道”却千差万别。有的人即使大汗淋漓也依然清爽无味,而有的人仅仅是微微出汗,就能让人嗅到一股独特的、不那么愉悦的气味。

这种个体差异,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甚至尴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体质不同?其实,你身上的汗液味道,隐藏着一套复杂的生物学密码,它由你体内的大汗腺、皮肤上的细菌,甚至你与生俱来的基因共同决定。

汗液的两种类型:味道的起源

要理解汗味的差异,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人体内的两种主要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

小汗腺,遍布全身,主要负责分泌清澈、无色、几乎无味的汗液。这种汗液百分之九十九是水,其余则是少量的盐分、尿素等代谢废物。它的主要功能是蒸发散热,帮助我们调节体温。所以,即使你全身湿透,只要是小汗腺分泌的汗液,通常是没什么味道的。

而真正与“汗臭”相关的,是大汗腺。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下、腹股沟、乳晕以及肛门周围等部位。与小汗腺不同,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铁质等。这些分泌物本身也是无味的,但它们却是皮肤表面细菌的“美食盛宴”。

细菌:汗味的真正“制造者”

如果说大汗腺是提供了食材的“厨房”,那么皮肤表面的细菌就是制作“料理”的“厨师”。

当我们的大汗腺分泌出富含营养的汗液后,这些汗液会停留在皮肤表面,特别是腋下这些潮湿、温暖且通风不畅的区域。这里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皮肤上的细菌,尤其是葡萄球菌属棒状杆菌属的细菌,会分解大汗腺分泌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酸。

细菌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具有强烈气味的小分子化合物。例如,脂肪酸会被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如异戊酸,它就带有类似奶酪或汗脚的酸臭味。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比如硫醇类物质,则可能产生类似洋葱或硫磺的刺激性气味。

所以,汗液本身其实不臭,是细菌分解汗液中的有机物后产生的代谢产物,才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汗臭”。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清洁皮肤后,汗味会减轻,因为你减少了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

基因ABCC11:决定你是否有“汗味体质”的开关

既然汗臭是由大汗腺分泌物和细菌共同作用产生,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几乎没有汗味,而有些人天生就有较重的体味呢?答案藏在我们的基因里。

在2007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关键基因:ABCC11基因。这个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它在大汗腺细胞中发挥作用,负责将某些有机分子从血液中转运到汗液里。

研究发现,携带ABCC11基因特定变体的人,其大汗腺的分泌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这种基因变体导致大汗腺分泌的有机物质大大减少,甚至几乎不分泌。既然大汗腺提供的“食材”少了,皮肤表面的细菌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产生有气味的代谢产物。

有趣的是,这种ABCC11基因的无味变体在东亚人群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携带这种基因,所以他们普遍没有腋下异味,甚至不需要使用止汗剂[5]。而在欧洲和非洲人群中,携带这种基因变体的人则相对较少。

所以,下次当你闻到自己或他人的汗味时,你会明白,这不仅仅是汗水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由大汗腺、微生物和基因共同上演的生物化学大戏。你的汗味,或有或无,都是你身体独特的生物学印记。

了解这些,我们就能用更科学、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个体差异。对于有汗味的人来说,保持清洁卫生,使用抑菌或止汗产品,都能有效减少尴尬。而对于天生无味的人,也无需感到困惑,这只是基因为你开启了“清爽模式”罢了。

来源: 张天缘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