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亮 航空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邢岩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主任医师
在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特征中,认知障碍的可逆性是其与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变性疾病最关键的区别之一,但由于早期症状相似,二者极易混淆,需通过细致鉴别与及时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治疗效果。
正常压力脑积水若以认知障碍为首发症状,尤其在疾病早期,与阿尔茨海默症的鉴别难度较大。二者均以认知功能与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从影像学检查来看,也存在相似之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因脑萎缩会出现脑室增大,这种增大并非脑积水导致,而是脑实质萎缩后的“代偿性扩大”。而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脑室增大则与脑脊液循环异常相关,若能在早期识别并通过手术干预,患者的病情可完全逆转,认知障碍能显著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表明,正常压力脑积水引发的认知障碍具有明确的可逆性。若在疾病早期及时治疗,部分患者的痴呆或认知问题可实现 “戏剧性改变”,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因此该病也被称为“可逆性痴呆”。这与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变性病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病情通常呈进行性恶化趋势,即便采取干预措施,也难以阻止认知功能持续衰退,而正常压力脑积水只要干预及时,就能有效阻断病情进展,甚至让患者回归健康状态。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当然,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即便处于中晚期,若能及时确诊并给予治疗,患者的病情也能得到改善,只是改善程度通常不及早期治疗者。因此,尽早识别疾病信号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群体,需特别关注典型症状特点。
从检查手段来看,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初步筛查并不复杂,通过头部CT或者核磁检查观察脑室是否扩大,即可作为重要判断依据之一。但需注意,“脑室扩大”并非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专属表现,临床中需避免误判,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脑室增大,需结合症状与影像学特征综合鉴别。
例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因皮层广泛萎缩,会出现“拉空性脑积水”,本质是脑实质萎缩后的代偿性脑室扩大,这类患者虽有脑室增大,但核心问题是神经变性导致的认知障碍,与正常压力脑积水的病理机制完全不同。还有部分人群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脑室扩大,却无任何临床症状,这类情况需进一步区分:若确实存在脑脊液循环异常,即“真性脑积水”,即便无症状,也需严密动态观察,不可掉以轻心。若仅是皮层萎缩引发的代偿性扩大,则无需针对“脑积水”进行干预,但仍需关注认知功能变化。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对无症状但脑室扩大的人群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约60%的人会逐渐出现正常压力脑积水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偶然发现脑室扩大的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建议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症状变化与脑室形态,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这些措施可能对延缓或阻止疾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来说,临床判断需明确一个核心逻辑,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必然存在脑室扩大,但脑室扩大不等于正常压力脑积水。只有结合“脑室扩大”的影像学特征,同时伴随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小便障碍中的一种或多种症状,才能初步考虑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可能,最终需通过专业临床评估与鉴别诊断,才能确诊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发挥“可逆性痴呆”的治疗优势。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