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亮 航空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邢岩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主任医师
我们的大脑本就离不开“水”,脑组织中70%都是水分,供应大脑的动脉血液会输送营养,而血液流经后产生的废物,又会通过静脉血液带走。不过,大脑里还有一套更关键的“水循环系统”,那就是脑脊液系统,我们常说的大脑里的“水”,其实主要就是脑脊液。
脑脊液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脑组织提供营养,还能带走大脑代谢产生的废物,并且能像“缓冲垫”一样保护大脑和脊髓,这套不断运转的机制,就叫脑脊液循环系统。很多老百姓会把“脑积水”当成一种病,但要分清,大脑里本身就有“水”(脑脊液),“进水”不是病,只有脑脊液循环出了问题、导致“水”淤积,才是脑积水。
脑脊液主要由大脑的侧脑室、三脑室和四脑室里的脉络丛组织产生。成人每天大约会产生400-500毫升脑脊液,这些“水”会不断循环、更新。正常情况下,脑室系统里只储存约150毫升脑脊液,就像“流水不腐”一样,新的脑脊液不断产生,旧的带着废物排出。
可一旦发生脑积水,脑脊液就像“一潭死水”,无法正常循环,毒素排不出去,自然会损伤大脑。
脑积水有不同分类,最常见的是梗阻性脑积水,如果脑脊液循环的通路上有堵塞,比如囊虫、肿瘤挡住了通路,脑脊液就无法正常流动,这就是梗阻性脑积水。另一种是交通性脑积水,它的循环通路没有明显堵塞,但脑脊液还是淤积了,而且这种脑积水的颅内压力基本正常,就算偶尔偏高,也不会升得很高,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况称为“正常压力脑积水”。
正常压力脑积水和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表现完全不同,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会突然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正常压力脑积水不会有这些表现,它的典型症状是“三联征”:第一是步态障碍,也就是走路不稳、走不好;第二是认知障碍,轻的可能是记忆力下降,重的会发展成痴呆;第三是小便障碍,早期多是尿频、尿急,到了后期可能会出现尿失禁。按照亚洲和国内的医学共识,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颅内压通常小于200mmH₂O,整体处于“正常”范围。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为什么会出现这“三联征”?其实,虽然叫“正常压力”,但在病情演变过程中,脑脊液还是会有一段时间处于稍微偏高的压力状态,因为脑脊液排不出去,淤积在脑室系统里,会对周围的脑组织产生压迫。这种压迫会损伤周边组织,比如最容易被压迫的额叶,以及脑室旁边的白质神经纤维,这些部位和运动功能相关,所以会导致步态障碍,而负责控制大小便的旁中央小叶,也在脑室附近,受压后就会出现小便问题。
另外,正常压力脑积水的颅内压是“动态平衡”的,脑脊液多了,压力会稍微升高,压迫脑组织向外扩张,扩张到一定程度,压力又会回到正常范围。可如果脑脊液继续增多,压力又会轻微升高,再扩张、再平衡,整个过程中,压力始终不会升得很高,只是在“正常-稍高-正常”之间波动,这也是它被称为“正常压力”的原因。
目前,我国对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大规模研究还比较少,起步也晚,但欧美和日本的研究起步早、重视程度高,相关数据更丰富。比如瑞典的研究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患病率约为5%,相当于20个老人里,就可能有1个患病。美国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当地约有75万老年人患有这种病。如果按这个比例推测,我国的患者可能有300多万,这个数字其实不低。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正常压力脑积水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症状性(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这类患者有明确的病因,比如脑出血后血液吸收了,但慢慢出现了脑积水,或者患过脑炎、受过头部外伤后,逐渐出现脑积水,有清晰的“前因后果”,就属于症状性(继发性)的。另一种是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我们遇到的老年人患者,大多属于这种,没有明确的病因,脑积水是悄悄出现的,而且这类患者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简单来说,大脑里的“水”(脑脊液)是维持大脑健康的关键,可一旦循环出了问题,就算压力“正常”,也可能引发步态、认知、小便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别简单当成“老了的正常表现”,及时排查是否为正常压力脑积水,才能尽早干预、保护大脑功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