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延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
审核:马立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产检时若发现宝宝有膈疝,家长往往既担心又困惑。别慌!这类膈疝虽然严重大多需要出生后尽早治疗,但是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宝宝后续吃奶、活动基本上和正常孩子一样,家长可以放心。
不过,宝宝出生后到底该“马上手术”,还是“等一等再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医学界不断探索、逐步进步才明确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医生们普遍觉得膈疝是“急症中的急症”。大家想的是,宝宝腹腔里的胃、肠子都跑到胸腔里了,会死死压住心脏和肺,让宝宝喘不上气。所以当时的思路是宝宝一出生,就得立刻做手术,把错位的器官归位,这样肺才有空间发育,宝宝才能正常呼吸。
可实践下来发现,这么做的死亡率特别高。明明器官已经放回原位了,为什么宝宝还是活不下来?
后来医生们才找到关键原因,膈疝对宝宝的威胁,不只是“器官压迫肺”这么简单,更核心的问题是宝宝的肺本身就没发育好。就算把压迫的器官移走,给肺腾出了空间,没长好的肺还是没法膨开、没法正常工作,宝宝照样会缺氧,还是救不活。
而且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根本不用自己喘气,靠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取氧和营养,心脏、肺部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超声大致判断。等宝宝出生后,身体要经历一个关键的“变身”,从“胎儿循环模式”切换到“成人循环模式”。
哪怕是健康宝宝,这个切换过程也需要时间。比如出生后两三天内,几乎所有健康新生儿都会出现“肺动脉高压”,这是正常切换的一部分,通常两三天后高压就会降下来。
但膈疝宝宝的情况更糟。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有“肺发育不良”,往往自带“肺动脉高压”;另一方面,出生后又要经历正常宝宝都会有的“肺动脉高压”。等于一下子要扛两重高压,身体本就很脆弱。这时候再马上做手术,手术虽然是治病,但对宝宝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两重高压还没缓解,又加上手术创伤,宝宝根本扛不住,死亡率自然就高了。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发现“出生即手术”的问题后,医生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延时手术”?
先给大家理清三个手术概念,就好理解“延时手术”了:
急诊手术:诊断后必须尽快做,比如心梗要立刻治、阑尾炎要尽快做,晚了会危及生命;
择期手术:不用急,能选最合适的时间做,比如宝宝多出来的“赘生指”,不影响生命,选宝宝身体状态好、术后恢复快的时间做就行;
延时手术(也叫延期手术、亚急诊手术):介于两者之间,不用出生就做,但也不能像择期手术那样随便选时间,得在特定时间段内做。
其实早在90年代,就有医生提出“延时手术”的想法,当时认为宝宝出生后,等5-15天再做手术,成活率能大幅提高,甚至能到90%以上,甚至100%。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5天后手术成功率高,但有些病情重的宝宝,根本等不到5天就撑不下去了,明明有救治希望,却因为等不到手术机会而夭折。这说明“5-15天”并不是最佳选择。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之后,全世界的小儿外科专家都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想找到一个更合理的手术时间。
前两年,一些医生和医院认为“出生后48-72小时”比较合适。
不过,随着对重症膈疝宝宝救治经验的积累,医生们又有了新发现。对很多膈疝宝宝来说,出生后24-48小时是个更好的时机。
为什么是24-48小时?因为到了这个时间点,宝宝自身的肺动脉高压大多开始缓解,从“水生(羊水环境)”到“陆生(大气环境)”也基本切换完成,肺里的多余水分也吸收得差不多了,身体能耐受手术了,各项生理指标也逐渐稳定并接近正常。
尤其是对重症膈疝宝宝来说,如果等到72小时以后再手术,有些宝宝的身体状况可能会“走下坡路”,甚至撑不到手术;但如果在24-48小时的时候及时手术,反而能抢救回不少宝宝,临床上已经有很多这样成功的案例。
所以现在的结论是:
对轻症膈疝宝宝来说,24-72小时手术差别不大;
对重症膈疝宝宝来说,24-48小时手术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关于膈疝宝宝的手术时机,医学界还在不断探索、优化,只为让更多宝宝能健康活下来。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