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首波寒流来袭,太平山和庐山同步迎来今冬首场雾凇,两处美景遥相呼应,成为赣北冬日里的双重惊喜,往日青翠的山林褪去绿装,树枝上缀满乳白色的冰晶,蓬松松、毛茸茸,搭配山间升腾的云雾,宛如闯入冰雪仙境,让前来观赏的游客直呼“百闻不如一见”。这处南方高山的冬日限定美景,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大自然用低温与水汽共同勾勒的精妙杰作。
庐山雾凇
太平山雾凇
一、雾凇:不是冰也不是雪,是水汽的“凝华魔法”
很多人会把雾凇误认成冰或雪,但三者本质大不相同。雾凇俗称“树挂”,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形成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属于中国气象局定义的“地面凝结现象”之一。它既不像冰那样致密坚硬,也不同于雪的六角形结晶,而是结构疏松、形态不规则的“冰晶花”,轻触便可能簌簌飘落。
从科学原理来看,雾凇的形成堪称“天时地利的巧合”,需要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足够低的气温:这是雾凇形成的基础,晶状雾凇需气温低于-15℃,而南方高山常见的粒状雾凇,也需气温维持在-2℃~-7℃之间。庐山、太平山此次雾凇,就源于寒流导致的气温骤降,清晨最低温跌至零下2℃,为冰晶凝结创造了前提。
充沛的水汽:干燥空气无法形成雾凇,需空气中湿度饱和,或有持续的水汽补给。太平山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加上云雾缭绕,为雾凇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稳定的微风环境:雾凇结构松散,大风会吹散水汽、破坏冰晶,只有无风或微风时,水汽才能在树枝等物体表面持续凝华,慢慢堆积成壮观的雾凇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雾凇还是大自然的“生态卫士”——形成过程中能吸附空气中的微粒净化空气,疏松的结构还能吸收声波,让雾凇笼罩的山林格外幽静。
二、雾凇:南方高山的“限定惊喜”
雾凇虽以吉林雾凇等北方景观闻名,但在南方海拔较高的山区,每到寒冬也会如约而至。之所以庐山、太平山能成为南方知名的雾凇观赏地,关键在于两地共享的独特地理与气候优势,又各有适配雾凇形成的专属条件:
高海拔奠定低温基础:太平山海拔1344米,庐山核心区域海拔超1400米,两地气温均比周边平原低6-8℃,寒流来袭时更易跌破冰点,轻松满足雾凇形成的低温阈值,成为南方少有的“天然低温区”。
山区地貌汇聚充沛水汽:两地均地处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山间云雾频发,空气湿度常年保持高位。庐山倚临鄱阳湖,水汽可通过湖面蒸发持续补给;太平山山林茂密、山谷气流稳定,云雾停留时间更长,当低温遇上饱和水汽,便会在树枝、灌丛上凝结成雾凇,共同造就“山峦披白、琼枝玉树”的冬日盛景。
今冬这场首场雾凇,正是寒流与两地水汽的完美邂逅:从深夜开始,庐山、太平山的气温同步持续走低,山间云雾中的过冷雾滴,在接触到低于冰点的树枝后迅速冻结、层层堆积,最终让两座名山同步变身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随着日间气温回升,两地云雾纷纷升腾成云海,与枝头雾凇、崖边冰凌交相辉映,太平山的林海雾凇多了几分静谧仙气,庐山的峰峦雾凇更显壮阔磅礴,双双化作写意山水画般的冬日仙境。
三、观赏小贴士:安全与美景兼得
想要邂逅雾凇奇观,这些实用建议可以参考:
最佳时机:雾凇多在寒流过后的清晨形成,中午气温升高后会逐渐消散,建议选择晴朗微风的早晨前往,观赏效果最佳。
安全防护:山区路面可能结冰,自驾需加装雪链,步行要穿止滑鞋子;山间气温低、风大,需备妥厚外套、围巾、手套等御寒衣物,同时携带雨具应对突发雾雨。
观赏点位:可选择山顶开阔处,既能俯瞰群山雾凇全景,又能捕捉云海与雾凇同框的壮观画面,拍照时注意防滑,避免靠近陡坡边缘。
雾凇是严寒的馈赠,也是大自然的精妙实验。九江的首场雾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南方冬日的诗意与壮阔,更藏着“低温凝华、水汽成晶”的科学密码。
来源: 中国庐山发布、武宁发布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江西省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