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河边丢弃一个塑料瓶时,可能想不到它最终会沉到河底,悄悄改变水下世界的“微生物居民”和温室气体排放。近日,我国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的怒江沉积物研究显示,传统塑料PVC和可降解塑料PLA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大相径庭:PVC会导致水体硝酸盐含量骤降94.1%,而PLA虽能富集有机降解菌,却会抑制甲烷排放。这项覆盖19天模拟实验的研究,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精准打击”的新思路。


塑料“入侵”河流沉积物:看不见的生态链扰动
全球每年生产近4亿吨塑料,其中微塑料(直径微生物群落结构——即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而这些微生物正是碳、氮等元素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过去研究多关注海洋或土壤中的微塑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知之甚少。此次研究首次对比了两种典型微塑料:传统石油基的PVC(聚氯乙烯)和可降解的PLA(聚乳酸),揭示它们如何通过“喂养”不同微生物,扰乱河流的“碳氮代谢”。

PVC vs PLA:微生物群落的“不同命运”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构建了模拟怒江沉积物的微生态系统,添加0.5%浓度的PVC或PLA,持续观测19天。结果发现,两种塑料对微生物的影响堪称“冰火两重天”:

PVC更“霸道”:它使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增加31.3%,却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Sobs指数下降,p硝酸盐还原菌(如Azospira、Hydrogenophage),这些细菌像“氮元素清道夫”,将水体中的硝酸盐(NO3-)转化为氮气,导致水体硝酸盐含量骤降94.1%,总氮减少71.3%。这可能破坏水生植物的“氮营养供给”,影响整个食物链。

PLA较“温和”:作为可降解塑料,PLA使有机碳含量增加36.7%,但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它更偏爱“分解者”,如Chitinophagaceae科细菌,这些微生物擅长分解复杂有机物,如同“生态系统的清洁工”。不过,PLA会抑制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K) 的表达,可能减缓氮循环的关键步骤。

温室气体排放的“意外转折”
令人意外的是,两种塑料都抑制了甲烷(CH4)排放。研究发现,PVC和PLA会富集乙酸利用菌(如DesulfuromonasPseudomonas),它们与产甲烷菌“争夺食物”,导致产甲烷关键基因(mcrA)的丰度下降,甲烷通量随之降低。这意味着,微塑料污染可能在短期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长期来看,碳氮循环的紊乱可能引发更复杂的生态风险。

塑料治理需“对症下药”
这项研究提示,塑料污染治理不能“一刀切”。传统塑料PVC对氮循环的破坏更显著,而可降解PLA虽影响较缓,但其对有机碳分解的促进可能改变沉积物的“碳储存能力”。未来治理或需优先管控PVC等高危塑料,同时关注可降解塑料的长期生态效应。

研究团队指出,下一步需探索微塑料与沉积物环境的“剂量效应”,以及不同气候带河流的差异化响应。毕竟,当塑料颗粒沉入水底,它们与微生物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从怒江到全球河流,微塑料正以看不见的方式重塑水下生态。这项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理解塑料与微生物的“互动密码”,或许是破解塑料污染难题的关键一步。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