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不少孩子在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热性惊厥,即孩子在发热的时候同时出现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抖动、意识不清等症状,着实吓人,让人瞬间慌乱。

但是如果家长能正确认识热性惊厥并掌握处理方式,便能在孩子出现抽搐的时候冷静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今天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科徐琳主任医师就来分享一下热性惊厥的正确处理方式。

一、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其并非“癫痫”,也不是“脑炎”,而是孩子在发烧状态下(体温通常≥38.5℃)出现的短暂抽搐发作。

多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孩子身上,其中1岁至3岁年龄段最为多见。它的发生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快速上升时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有关。

二、热性惊厥的症状

热性惊厥通常表现为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抖动、呼之不应等,在发作停止后孩子通常表现为比较疲劳,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热性惊厥具有三个典型特点:

1.惊厥发作与发热紧密相关:惊厥发作通常在体温上升期出现,少数在退热时发生。

2.发作时间短:大多数惊厥持续时间仅为1-3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不会像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那样一直发作下去。

3.预后良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通常6岁以上的孩子不会再出现热性惊厥,也不会留下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三、正确处理孩子热性惊厥的方法

1.保持冷静

孩子在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慌乱是无用的,保持冷静、正确处理才能避免二次伤害。

2.保持呼吸道畅通

立即将孩子平放在一个平整的床上或地板上,移开周围硬物,随后松开孩子的衣领,将孩子的身体转向一侧(左侧或右侧均可),防止孩子吸入呕吐物或分泌物,保护呼吸道畅通。

3. 记录发作细节

用手机拍摄孩子抽搐的视频,注意保持距离,不要影响孩子呼吸,记录发作开始时间、持续时长、抽搐部位、面色和呼吸情况,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至关重要,比家长慌乱中的描述更准确。

4.避免过度干预

①不要强行按压或束缚孩子: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抽搐会下意识按住四肢,试图制止抽搐,但这样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关节损伤、骨折,甚至加重大脑缺氧。也不要去掐人中,掐人中无法制止抽搐发作;

②不喂食任何东西:包括水、退热药等,抽搐时孩子吞咽功能丧失,喂食可能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退热药也无法在抽搐时发挥作用。

此外,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送医:

1.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或停止后很快再次发作;

2.抽搐时面色发青、呼吸暂停超过1分钟;

3.抽搐后孩子意识模糊、无法唤醒,或出现剧烈呕吐、头痛、颈部僵硬;

4.首次发作的孩子(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儿或6岁以上孩子),或复杂型热性惊厥。

四、如何预防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无法完全预防,但可以通过科学护理减少发作概率,核心是避免体温快速升高:

1.及时退烧

当孩子出现发热,早期识别并积极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当体温超过38.5℃时,可按剂量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此外,不要用酒精擦身,酒精擦身可能导致孩子皮肤吸收酒精中毒;也不要用冰袋直接敷额头,这可能引发寒战。

可以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不要过高,温度32-34℃为宜,单次不超过20分钟。

2.增强孩子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同时确保孩子有充足的休息,以帮助身体抵抗感染。此外,按时接种疫苗,可以尽量避免感染而引起高热。

五、这些常见误区,家长一定要避开

误区1:热性惊厥会发展成癫痫?

真相:多数热性惊厥的孩子在6岁以后不会再发作,也不会发展为癫痫,尤其是单纯性热性惊厥。

误区2:发热时“捂汗”能退烧?

真相:发热时“捂汗”不仅不能有效退热,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风险。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捂汗”会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反而使体温快速升高,增加热性惊厥风险。

正确做法是温水擦浴,保持室温适宜,穿宽松衣物促进散热,体温超过38.5℃服用儿童退热药进行退热。

误区3:首次发作后必须长期吃药预防?

真相:仅少数复杂型热性惊厥(如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需医生评估后短期用药,单纯型热性惊厥无需常规服药,过度用药反而可能有副作用。

热性惊厥就像孩子成长中的“小插曲”,虽然发作时让家长揪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最需要做的,是提前了解相关知识、避免恐慌,在关键时刻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孩子,事后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病因(如是否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引起)。

记住:你的冷静和正确处理,才是孩子最坚实的“保护伞”。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儿科 胡南非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胡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