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运城稷山县,有一种传承千年的金色美食——稷山麻花。它不仅是当地人记忆中的味道,更是承载着后稷故里农耕文化的活态遗产,以其独特的香、酥、脆,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源起后稷故里,从祭祀到非遗

稷山麻花的名字,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后稷的故里。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栽植五谷”,深厚的农耕文明为面食技艺的诞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麻花最初作为祭祀与节庆的面食,逐渐演变为日常小吃,并凭借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老字号”和“稷山四宝”之一,从历史深处走入现代生活。

原料之本:一方水土育一味真香

稷山麻花的独特风味,首先源于对原料的极致讲究:

· 面粉:必须选用当地优质小麦,面筋含量需恰到好处,方能保证麻花嚼劲十足又不失松软。

· 油品:传统采用胡麻油或菜籽油油炸,尤其是胡麻油的醇厚香气,为麻花注入了灵魂般的独特风味。

· 辅料:糖、盐等皆选用纯正无添加的品类,坚守“还原食材本味”的原则,确保每一口都纯粹自然。

手艺之魂:十多道工序的匠心淬炼

稷山麻花的制作,是一门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手艺,全程依赖师傅的经验与手感,主要历经四大关键步骤:

1. 和面:精准掌控水、面、油的比例,甚至需根据四季天气微调水温,以求面团软硬适中。

2. 醒面:在特定温度下静置,让面筋自然舒展,为后续的搓制打下基础。

3. 搓条拧花:这是最核心的技艺。手艺人心手合一,将面团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再以“三股拧花”法灵巧编织。力度稍有不均,麻花在炸制时便易松散。

4. 炸制:全程小火慢炸,精准控制油温,使麻花内外受热均匀,直至通体呈现诱人的金黄色,达到外皮酥脆、内里柔韧的完美境界。

风味之辨:何以与众不同?

在琳琅满目的麻花家族中,稷山麻花凭借两大特色脱颖而出:

· 形之美:传统的三股拧花,形态饱满,粗细均匀,炸后依旧挺立,如一件金色工艺品。

· 味之魂:外酥内软,层次丰富。咬下去,是清脆的声响,接着是内里的柔软,不硌牙、不油腻。即使放凉,依然能保持相当的酥脆度,这是其工艺难以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传承与新生:传统技艺的现代之路

如今,稷山麻花已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为稷山文化的一张名片。在生产中,它开始融合现代标准,确保品质稳定;在推广上,它借助文旅的东风,通过体验工坊等形式,让更多人亲眼见证非遗技艺的诞生过程,感受手作的温度。

从祭祀的贡品到国家的非遗,稷山麻花走过的,是一条用面粉与匠心铺就的金色之路。它用一根根酥脆的金丝,拧住了历史的记忆,也炸出了时代的香气。

来源: 山西省科普服务中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