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诗言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秦满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主任医师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跑跳追逐、嬉笑打闹是成长中最常见的画面。然而,在操场奔跑时的意外摔倒、和小伙伴玩耍时的不慎碰撞、甚至在家中不小心磕碰到桌角,都可能让孩子的牙齿成为“受害者”。其中,最让家长揪心的场景之一,就是孩子的恒牙被外力“戳短”,原本整齐的牙齿突然变短一截,甚至部分陷入牙龈和牙槽骨中,只露出一小部分牙冠。

其实,恒牙发生嵌入后的处理方式,要根据“嵌入程度”和“孩子年龄(牙齿发育阶段)”来综合判断,不同情况的处理差别很大。

首先要说的是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换牙中萌出3-5年内的恒牙,牙根还没发育完成,这类牙齿被称为“年轻恒牙”,它具有自然再萌出的潜力;而像15-16岁孩子的恒牙,牙根已经完全形成,就没有这种自然萌出优势了。国际牙外伤学会也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处理方法。

对于牙根未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因为有自然萌出潜力,优先考虑观察4周。如果4周后完全没动静,甚至牙齿变得更“牢固”,说明自然萌出困难,就需要做“正畸牵引”或“外科复位”,通过专业手段慢慢把牙齿拉回正常位置,避免出现牙-骨固连(表现为敲击时有金属音),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牙根发育完成的恒牙,根据嵌入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嵌入深度3毫米以内时,牙齿有可能自然萌出,优先考虑观察8周,8周后如果没有自然萌出动向,需通过“正畸牵引”或“外科复位”将牙齿拉回正常位置。嵌入深度5-7毫米时,基本没有自然萌出的可能,可选择“正畸牵引”或“外科复位”;嵌入深度7毫米以上时,通常直接“外科复位”,复位后固定4周。

所谓“正畸牵引”就像矫正牙齿一样,通过温和的外力一点点把牙齿拉出来,这种方式损伤相对较小。而“外科复位”就是医生使用专用牙科钳把牙齿慢慢拉出来,再进行固定。这种方式损伤较大,在儿童后续可能出现更多问题,比如牙髓坏死、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但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放任不管,形成牙根和牙槽骨固连,牙齿会在嵌入的位置“长死”,后期再想拉出来就完全没可能了,固连的牙即使拔除都非常困难,治疗难度更大。

所以遇到牙齿“戳短”情况,不要自己判断或拖延,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去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让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就医后,也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后续护理,比如避免用受伤的牙齿咀嚼硬物、保持口腔清洁、按时复查等。只有信任专业医生的判断,积极配合治疗和随访,才能为孩子的牙齿健康筑起最坚实的防线,让他们在成长中依然能拥有一口健康、整齐的牙齿。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