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海图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驱动,更离不开产业的落地与融合。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DePTH-GPT)在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发布,这是全球首个面向深海典型生境的多模态大模型,标志着中国在深海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

深海一直是人类认知的盲区,而海洋预测更是受制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传统海洋观测手段存在数据获取难、覆盖范围有限、处理效率低等瓶颈。深海探索的开发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突破深海数据稀缺的瓶颈,科研人员搭载大模型开展深海探测与研究,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对深入理解深海生态系统、可持续开发利用深海资源以及保护深海生态具有深远意义。


这款大模型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Digital DEPTH)大科学计划的重要成果,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指导,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之江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发。融合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视觉识别与知识推理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跨模态融合理解、生境动态推演与智能决策支持三大核心能力,能够协同处理视频、地形、水动力、沉积物、生物声学等多源异构数据,推动深海研究从传统定性分析向可解释、可预测的智能认知新阶段迈进。具备深海生境的智能感知、深海生境全域智能推演、治理决策方案生成与沉浸式认知导览等功能,并完成对一座深海海山和一处热液区的智能认知系统构建。

该模型的生物智能识别模块将被应用到“蛟龙”号上。未来,能在“蛟龙”号的大眼睛上安装智能芯片,随着“蛟龙”号下潜到深海,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深海,还能跟随“蛟龙”号的大眼睛识别深海中的生物。

未来,该模型将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与国际组织开放使用,联合各国科研力量,构建覆盖深海海山、热液、平原、大陆坡等多类生境智能认知系统,推动深海研究从传统定性分析向可解释、可预测的智能认知新阶段迈进。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王佳音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邓兴军

综合来源: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