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面对胰腺癌患者时,传统病理检查如同“猜谜”——仅20%的患者能通过现有方法明确肿瘤亚型,而我国研究团队发表在《Frontiers of Medicine》的最新成果显示,黏着斑激酶(FAK)剪接变体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检出率高达75.6%,为癌症精准分型装上“分子指南针”。这项覆盖157例胰腺癌和42例乳腺癌样本的研究,首次揭示FAK6/7变体可作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相关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癌症分型的“世纪难题”:从“一刀切”到“精准制导”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是一组“狡猾”的癌症,可发生在胰腺、乳腺等多个器官,却长期缺乏明确的分子特征。以胰腺癌为例,导管腺癌(PDAC)占比90%,5年生存率不足10%,而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预后相对较好,但两者早期症状相似,误诊率高达30%。传统诊断依赖病理切片,不仅耗时且难以捕捉分子层面差异,“就像用肉眼区分双胞胎,看似一样,实则基因密码大相径庭。”研究团队指出。

FAK基因如同细胞内的“交通指挥官”,调控细胞生长和迁移。而剪接变体则是基因的“可变穿搭”——通过不同片段组合生成多种蛋白质。论文发现,FAK基因的Box 6/7片段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异常“活跃”,形成的FAK6/7变体就像“特殊徽章”,成为区分肿瘤亚型的关键标识。

剪接变体:基因的“秘密暗号”
研究团队通过三大步骤破解谜题:

数据库筛查:分析TCGA数据库9193例癌症样本,发现87.5%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anNEC)携带FAK6/7,而普通胰腺癌(PDAC)仅11.76%;
临床样本验证:在我国157例胰腺癌患者中,45例pNEN患者的FAK6/7检出率达75.6%,而69例PDAC患者仅2.9%;
跨癌种验证:1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BrNEC)中14例检出FAK6/7,23例非神经内分泌乳腺癌则全部阴性。
更关键的是,SRRM4蛋白是这场“暗号传递”的“幕后推手”。这种神经组织特异性蛋白如同“剪接开关”,通过结合FAK基因的特定片段,促进FAK6/7变体生成。实验显示,敲除SRRM4后,FAK6/7表达量下降80%,证实其调控作用。

从实验室到临床:精准医疗的“新钥匙”
这项发现为癌症诊疗带来双重价值:

分型诊断:FAK6/7检测可将pNEN与PDAC的鉴别准确率提升至92%,弥补现有病理诊断的不足。“就像给肿瘤贴上‘电子标签’,医生通过检测结果就能快速判断类型。”研究者解释;
靶向治疗:FAK6/7变体具有高激酶活性,可能成为治疗靶点。前期研究显示,FAK抑制剂可使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增殖率下降40%,联合mTOR抑制剂效果更显著。
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样本量较小(如PanNEC仅8例),且FAK6/7与患者生存率的关联尚未明确。未来需扩大队列验证,并探索SRRM4-FAK通路的具体机制。

智慧医疗的“下一步”:从“发现”到“落地”
随着我国精准医疗加速推进,这类分子标志物研究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目前,团队已开发出基于RT-PCR的FAK6/7检测试剂盒,成本仅为传统基因测序的1/10。“未来,患者或许只需一管血液,3小时就能明确肿瘤亚型,为治疗争取黄金时间。”研究者展望。

从基因剪接到精准诊疗,这项研究不仅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正名”,更提示我们:癌症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唯有解码每一个“分子暗号”,才能让治疗真正“对症下药”。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