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片)

52岁的张阿姨(化名)家住一楼,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总觉得 “是潮气害的病”。她不仅搬去女儿家(高楼层),还托人买了各种祛湿茶,每天喝3杯,却悄悄停了医生开的甲氨蝶呤。

结果才1个多月,她的手指关节就肿得握不住筷子,疼得半夜睡不着——到医院复查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劲松主任发现她的关节已经出现轻度变形。

“搬楼、喝祛湿茶能缓解不适,但没解决免疫紊乱的病根,停药只会让炎症失控。”风湿免疫科刘劲松主任直言:这种做法完全本末倒置。“湿气重”从不是得风湿的“主谋”,免疫紊乱才是病根,潮湿顶多算“推波助澜的帮凶”。

一、最易被“湿气”误导的错误做法有哪些?

很多人被“湿气致风湿”的认知带偏,常犯这些错,反而耽误病情。

1. 只靠祛湿茶“治病”:把祛湿茶当“特效药”,天天喝却不停加重的关节疼。

2. 盲目换环境停药:以为搬去高楼层、干燥环境就万事大吉,擅自停了抗风湿药。

3. 忽视“内湿”根源:只盯着环境潮湿(外湿),却照样吃冰饮、熬夜,让体内“湿毒”越积越多。


(▲AI图片)

二、中西医如何解读“湿气与风湿”?

西医认为,风湿病的核心是“免疫系统紊乱”——就像身体的“保安队”认错目标,反而攻击自身关节、器官。

而潮湿、阴冷环境只是“诱因”:低温会让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慢,导致炎症因子在关节内“堆积”,进而加重疼痛、僵硬症状。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阴雨天疼得更明显,但哪怕搬到沙漠地区,只要免疫紊乱没纠正,疾病还会继续发展。

治疗上,西医重点是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调节免疫,控制炎症,环境防潮仅作为“辅助缓解症状”的手段。

中医则认为需明确区分“外湿”和“内湿”,而“内湿”才是诱发风湿的关键。

1. 外湿:即环境潮湿(如低楼层、梅雨季),它不会直接引发风湿,只会加重已有的关节不适。

2. 内湿:是身体内部的“失衡”——常吃冰饮、甜腻油炸食物,熬夜、久坐不动,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液代谢不畅,在体内形成 “湿毒”。

中医讲 “湿邪黏滞,易阻经络”,内湿会让身体防御能力下降,给“风、寒”等外邪可乘之机,最终诱发风湿。

治疗上,中医会先调脾胃、祛内湿,再结合外湿防护,同时用针灸、中药补养正气,避免外邪再次入侵。


(▲AI图片)

三、有哪些实用防潮+内湿调理技巧?

想缓解潮湿带来的不适,同时避免“内湿”加重,这4点要做好:

1.环境防潮有方法:住低楼层或潮湿地区,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阴雨天少出门,出门穿防水鞋、戴护膝;夏天空调别直吹关节,可搭薄外套或盖小毯子。

2.日常护理关节:洗漱、洗衣用温水,洗完澡及时擦干膝盖、手腕等关节;久坐久站后,花5分钟按揉关节周围(如膝盖顺时针按揉3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

3.内湿调理改习惯:别盲目喝祛湿茶(需中医辨证,比如脾胃虚寒者喝薏米茶可能伤胃),先从饮食改起——少吃冰饮、蛋糕、炸鸡,多吃山药、冬瓜、红豆、炒薏米(生薏米性寒,炒后更温和)。每天抽20分钟运动,快走、太极、八段锦都合适,能帮身体“排湿”还能增强免疫力。


(▲AI图片)

4. 核心原则别忘:记住,防潮、祛湿只能缓解症状,治风湿的关键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调节免疫、控制炎症才是 “釜底抽薪”,千万别用祛湿代替吃药。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劲松主任特别提醒:门诊中近四成患者都曾陷入“祛湿治风湿”的误区,对待“湿气与风湿”要明确两点:

1. 西医层面,必须通过风湿因子、血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检查,明确免疫紊乱的类型,再用针对性药物控制炎症,不能靠“祛湿”代替。

2. 中医层面,调理内湿需辨证,比如湿热体质适合清热祛湿,寒湿体质适合温阳祛湿,盲目喝祛湿茶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出现关节疼加重(尤其阴雨天)、反复低烧、皮疹等情况,别只想着 “祛湿”,一定要先到风湿免疫科就诊,查清是否存在免疫紊乱。规范治疗+科学防潮调理,才能既缓解不适,又阻止病情进展,避免小问题拖成关节变形、内脏受累的大麻烦。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风湿免疫科 胡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