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外卖塑料餐盒、用微波炉加热塑料盒装剩菜、拧开瓶装水饮用——这些日常场景中,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颗粒正悄然潜入我们的消化系统,它就是被称为“环境污染物新载体”的微塑料。近年来,国内外多项权威研究证实,微塑料已广泛存在于食品、饮用水乃至人体组织中。本文将从科学视角解析微塑料的迁移路径、健康风险,以及普通公众可采取的防控措施。


01 迁移路径:微塑料如何“潜入”餐桌?

微塑料主要分为原生微塑料次生微塑料,前者是工业生产的微小塑料颗粒(如化妆品磨砂颗粒),后者是塑料制品降解破碎形成的颗粒。进入餐桌的微塑料,核心迁移路径可概括为,“环境-食品-人体”的三级传递,其中食品接触材料的迁移是最直接的途径。

高温是加速微塑料迁移的关键诱因。有研究发现,常见的食品级聚丙烯(PP)餐盒用微波炉加热3分钟,每平方厘米就能释放数百万个微塑料和数十亿个更细小的纳米塑料。咱们平时喝热饮的一次性咖啡杯也不例外,倒入沸水静置20分钟后,一杯500毫升的热饮里,微塑料数量能达到数百亿个,这个释放量会随着温度升高大幅增加。

即便在常温下,微塑料的迁移也不能大意。实验显示,用食品级塑料保鲜盒存放番茄、醋泡制品等酸性食物,半年内释放的微塑料量是存放米饭等中性食物的两倍多。

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来源”更要警惕:尼龙材质的茶包用开水冲泡5分钟,会释放上百亿个塑料颗粒;就连嚼口香糖也会产生微塑料,主要来自胶基里的塑料添加剂,每克口香糖咀嚼后能释放上千个颗粒。

进入人体后,微塑料会像“旅行家”一样扩散到全身。医学研究人员在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肌组织、心包液等多种身体组织中,都发现了不同大小的微塑料,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和瓶装水、塑料包装的材质一致,推测和日常饮食摄入密切相关。

更危险的是,细小的纳米塑料能穿透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有机构估算,成年人每年通过吃饭、喝水、呼吸摄入的微塑料颗粒有5到12万个,累积下来每周摄入的量相当于一张标准银行卡的塑料重量。


02 健康风险:微塑料的潜在危害有哪些?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微塑料列为“需重点关注的环境污染物”。尽管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仍在深入研究中,但现有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理学实验已证实其多方面潜在危害。


组织器官损伤与慢性炎症

微塑料颗粒的边缘大多不规则,进入人体后会摩擦消化道、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并引发慢性炎症。研究显示,纳米塑料会被脑血管周围的免疫细胞吞噬,堆积后可能导致血管变窄,增加中风风险;心脏组织中发现的微塑料,也和术后炎症反应加重有明显关联。


内分泌干扰效应

微塑料表面会吸附塑化剂、双酚A等塑料添加剂,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伪装成天然激素,干扰正常内分泌功能。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接触微塑料会导致雄性精子活力下降,雌性生殖功能衰退;对人体的调查也显示,体内微塑料含量高的人,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风险更高,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普通人高两成,肥胖风险增加近三成。


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道是微塑料最主要的“藏身之处”。研究发现,微塑料会破坏肠道里的菌群平衡,让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数量增加四成,而双歧杆菌等帮助消化的有益菌会减少两成多,进而影响脂肪代谢和维生素吸收。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浓度,是健康人的1.5倍,微塑料越多,腹泻、腹痛等症状也越严重。


累积毒性风险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要几百年才能降解,进入人体后也很难被代谢排出,会逐渐在肝脏、肾脏等器官堆积。更危险的是,微塑料就像“污染物载体”,会吸附铅、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形成“复合污染”,这种组合带来的毒性比单一污染物高3到5倍。


03 科学防控:6项措施减少微塑料摄入

针对微塑料的迁移特性和风险特点,结合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建议,普通公众可通过以下6项措施降低摄入风险:


优化食品接触材料选择(核心措施

尽可能减少使用塑料容器,微波炉加热、蒸锅蒸菜时,要选玻璃、陶瓷或304级不锈钢材质的容器。装热汤、热粥等高温食物,别用一次性塑料餐盒,最好自带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饭盒。

特别提醒:就算是标注“可微波加热”的PP塑料盒加热超过2分钟也会大量释放微塑料


减少“隐形微塑料”来源

饮用水优先选家用净水器过滤后的自来水,烧开后静置5分钟,能让一部分微塑料沉淀下来。买茶包选纯棉或纸质包装的,避开尼龙材质;口香糖尽量少吃,实在想吃就选标注“无塑料胶基”的天然款。

家庭清洁小技巧:把塑料海绵换成天然丝瓜络,塑料海绵每次使用都会向水里释放上万个微塑料。


规范食物储存方式

避免用塑料保鲜盒长期存放(超过24小时),避免直接接触热食(温度超过60℃)剩菜剩饭,尤其酸性食物(如番茄、醋泡菜)需改用玻璃保鲜盒;使用保鲜膜时,可先覆盖一层烘焙纸再包裹保鲜膜,减少塑化剂迁移。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优先选择纸质、铝箔等非塑料包装。


关注个人护理用品

避免使用含塑料磨砂颗粒的洗面奶、沐浴露、牙膏,这类原生微塑料会直接进入污水系统,最终通过水产品回到餐桌;为儿童选购玩具时选择木质、硅胶等安全材质,防止儿童啃咬塑料玩具摄入微塑料。


加强室内环境清洁

室内灰尘里藏着大量微塑料,主要来自衣服纤维、塑料家具磨损等。建议:每天用湿拖把拖一次地,每周用带HEPA滤网的吸尘器清理地毯、沙发两次,减少呼吸吸入。开窗通风时加装纱窗,能过滤掉三成以上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


参与源头污染治理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尤其塑料瓶、塑料餐盒等可回收物单独投放,提高塑料回收率;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自带购物袋、水杯等;支持可降解塑料产品,但需注意:可降解塑料需在特定工业堆肥条件下才能降解,自然环境中仍可能形成微塑料。


科学提示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常规摄入量的微塑料会直接导致急性疾病,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需重视长期累积风险。减少微塑料摄入的核心是“源头防控+行为优化”,既保护个人健康,也助力减少环境塑料污染。

来源: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