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4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WorldDiabetesDay,WDD)。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利用障碍所致的以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升高或尿糖阳性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肾功能衰竭、致残、死亡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在国内外的患病率每年都在升高,对糖尿病进行防控,可有效减缓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只有预防和干预才有可能减缓并逐步从根本上遏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1.糖尿病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糖尿病的形成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敏感性,而环境因素如久坐不动、高热量饮食、肥胖、压力大等则可以触发这种潜在的敏感性。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身体无法有效分泌或使用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许多长期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病、中风、眼病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可能会增加得病感染的风险,如牙周病和皮肤感染。如果血糖控制不良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许多的糖尿病并发症都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控制来避免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

2.糖尿病的几种治疗方法

“生命在于运动”

 在糖尿病治疗中,运动能增强身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同时,运动还有助于患者控制体重和减少脂肪堆积,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运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治疗。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以免引起血糖波动过大,加重病情或引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血糖监测

慢性病患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患者应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周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这样可以让患者直观地掌握血糖的波动范围;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每天多次监测血糖。除了上述的空腹血糖等指标,同时也应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选择正规的血糖仪和血糖试纸,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注意校准和保养,保证血糖仪的正常使用。


3.糖尿病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饮食

(1) 三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防止血糖波动过大。

(2)适当的食用鱼类、瘦肉等优质的蛋白质食物。也必须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食物, 例如坚果、植物油、豆类、菇类等。

(3)碳水化合物摄入要根据脂肪和蛋白质之间的热量差来决定, 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食用麦片、大麦、马铃薯、玉米等高纤维食物。

(4)食用低糖低盐类饮食, 控制糖类的摄入, 以免增加胰岛素负担。

生活方式

保持适宜的体重也同样关键。超重或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定期运动,可以有效控制体重,进一步规避糖尿病的风险。

总结

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保持合理的体重都是预防糖尿病重要的方法。在这个糖尿病盛行的时代里,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勤于控糖更是对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行动起来,改变生活点滴!你的健康,永远值得最好的投入!

来源: 龙江大科普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