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四十的王先生(化名)在单位体检后,拿着报告单忧心忡忡地走进了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诊室。“医生,我的B超单上说有个胆囊息肉,这严不严重?会不会癌变?需不需要马上切掉?”
他的焦虑,代表了绝大多数发现胆囊息肉患者的心声。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胆囊息肉”,这个陌生的医学名词瞬间成了心头大石。
别慌,今天就让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的专家为您一次讲清楚。
胆囊息肉:胆囊壁上的“小疙瘩”
胆囊息肉,顾名思义,就是胆囊内壁上长出的一些“小肉疙瘩”,它是一个形态学的总称。B超检查是发现它的最主要方式。重要的是,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坏”的。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1.真性息肉: 这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来的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等。其中,胆囊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虽然总体癌变率不高,但需要高度警惕。
2.假性息肉: 这类占绝大多数(约70%),它本身不是肿瘤,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这是由于胆固醇代谢异常,结晶后附着在胆囊壁上形成的。此外,炎性息肉也属于假性息肉。
决定治疗方向的关键:尺寸与动态变化
面对胆囊息肉,医生决策的核心依据主要有两点:大小和生长速度。
1.尺寸是“硬指标”: 国内外指南普遍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10mm)的息肉,是建议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强烈指征。因为息肉越大,恶变的风险也随之增高。
2.动态观察看“变化”: 对于小于1厘米的息肉,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通常是6-12个月)复查B超。如果在随访期内,发现息肉短期内迅速增大(如半年内增长超过2-3mm)、或形态发生异常改变(基底变宽、血供丰富),即使没到1厘米,也会建议手术干预。
合并危险因素: 如果患者同时有胆囊结石、年龄超过50岁、单发息肉等情况,医生也会更加积极地考虑手术。
微创精准切除,解除“癌变”警报
对于需要手术的胆囊息肉,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同样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这项成熟的微创技术,不仅能彻底切除病灶,解除癌变风险,更能凭借其精准、微创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在清晰放大的手术视野下,医生能够精准地分离、结扎,完整切除胆囊,有效避免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迅速,能很快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对于患者而言,这既是一次根治性的治疗,也是一次高质量的就医体验。
发现胆囊息肉,正确的态度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不必过度恐慌,但一定要遵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的随访观察或及时的手术治疗。把专业的判断交给医生,把身心的健康托付给值得信赖的团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倩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