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早晨,五指山市水满乡的晨雾还未散尽,张婉莹和何阳迪已在科技小院里忙碌起来。两人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近期采集到的土壤样本数据,将其记在一本日记本上。每天工作结束后,他们还会写日志,用文字记录成长与收获。

张婉莹在学习制茶。
“这些数据是茶园的‘体检报告’,工作日志则是我自己的‘成长档案’。”张婉莹笑着说。
两人是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研究生。2023年12月4日,五指山大叶茶科技小院揭牌。不久后,张婉莹、何阳迪成为入驻这里的第一批研究生。
水满乡的大叶茶知名度较高,但生产端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庆的指导下,张婉莹、何阳迪开始对五指山大叶茶“把脉问诊”。
“我们的第一步是探访水满乡重点茶园片区,全面采集土壤、根系、病虫害等数据。”何阳迪回忆,两人背着采样工具穿梭在海拔数百米的茶园间,白天记录茶树生长状况,晚上整理样本数据。“通过调研,我们对夏茶的产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希望我们的研究和努力,能够为茶农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在2024年7月26日的日志中,张婉莹定下了自己的工作目标。
调研结果直指核心问题:土壤退化、养分失衡、管理粗放。针对这些问题,张婉莹以五指山大叶茶绿色养分管理为课题,何阳迪聚焦茶树—大豆间作开展研究。为了帮助茶农找到更好的施肥方案,科技小院团队开展有机肥实验,比较不同肥料配方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尝试茶树—大豆间作模式,以验证其在氮肥减施中的响应效果。
入驻小院一年多来,科研人员累计举办了10余场茶叶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当地茶农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能。
一次培训期间,一位茶农发现他家种的茶叶边缘出现了“v”形红斑,以为是病害。张婉莹赶到茶园查看,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查阅的资料,判断成因是缺镁。在她的指导下,茶农施用含镁肥料,一段时间后茶叶边缘恢复了翠绿。茶农拉着张婉莹的手,不停地道谢。
这样的经历,让张婉莹进一步坚定了科研助农的决心。她在2024年8月13日的日志中写道:“培训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用知识,还提升了他们对茶树科学施肥的理解……”
当地茶农王安的茶园里,有一块科技小院的试验田。小院科研团队引导王安应用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技术,让这个茶园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张婉莹、何阳迪还帮助茶农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助力生态茶园建设。
今年春季,科技小院示范基地的大叶茶产量比普通茶园高出32.5%。不仅如此,基地所产茶叶的香气、滋味、叶底、外形、汤色,得到全面提升。
如今,大叶茶科技小院已与村集体企业共建40亩研学基地。小院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种基于茶树—大豆间作的均量施肥设备及其施肥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杯茶就是我的论文。”采访快结束时,张婉莹捧着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眉眼间难掩喜悦。
来源: 海南日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