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我们在研究对钻心虫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近日,在位于屯昌县新兴镇的海南屯昌椰子科技小院里,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的科研团队又有新收获。小院首席专家杨艳博士介绍,通过采集分析虫害发生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可以提升病虫害防控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杨艳(左)和同事搭建人工蜂巢。
相关科研进展,被详细记录在今年10月团队成员撰写的日志中。入驻椰子科技小院以来,该团队的师生已撰写200余篇日志,一行行文字记录了他们科研助农的点滴。
杨艳介绍,钻心虫,又名蛀果虫,学名为红脉穗螟。其幼虫常钻入椰子的花穗和芯叶中取食,造成花果脱落、植株枯萎。由于幼虫为害初期隐蔽性强,人工监测难以及时发现,往往察觉时已造成明显危害。不过,在钻心虫为害初期,椰子树会因受害而释放出特征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科研人员通过在椰子林间悬挂透明塑料采样瓶,采集这些“看不见的气味”,以实现对虫害的早期监测。
“比如,我们分别采集红脉穗螟幼虫为害植株与健康植株的挥发物,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杨艳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通过对比不同受害程度植株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可识别与虫害相关的关键成分,从而筛选潜在的驱避剂或引诱剂,为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屯昌椰子科技小院所在的椰子种植园由海南嘉乐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目前正值丰产期。该公司副总经理李贵介绍,以前种植园几乎每个月都要喷药防虫,仅此一项每年要花费数十万元。2024年科技小院挂牌以来,杨艳团队联合相关单位研究生态防控技术,在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同时,提高了种植园椰子的挂果率和品质。
“既要驱虫,也要诱集杀虫。”除了对付椰林里的钻心虫,杨艳还带着学生们向椰心叶甲等害虫发起“进攻”。写于2024年12月的一篇日志,记录了他们的“诱捕行动”——于林中布设诱捕装置,放置商品型信息素和自制诱剂,并同步测量光照、温湿度等环境因子,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依据。“数据采集的工作虽然繁琐,却是确保科研结论可靠的基础。”她补充道。
采访时,一张杨艳和同事在椰子种植园里搭建蜂巢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为了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他们在探索吸引更多传粉野生蜂“光临”椰林。
“我们以芦苇管制作巢管,用细铁丝和竹签将每根芦苇内部的节隔打通,清理粉尘,力求为野生传粉蜂提供理想‘住所’。”翻阅团队成员今年5月写下的一篇日志,师生们顶着烈日搭建人工蜂巢的场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
今年10月以来连续刮风降雨,让部分芦苇巢管受损,当团队成员切开部分巢管时,却惊喜地发现其中已有胡蜂筑巢的痕迹。“你看,这些是花粉,那些是蜂蛹和成虫。”杨艳介绍,胡蜂虽然不是主要的传粉蜂,但能捕食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是他们专门引进的“除虫能手”。
然而,胡蜂的增多也带来了新的生态平衡问题——“胡蜂是蜜蜂的天敌,胡蜂多了,蜜蜂就少了。”杨艳坦言,这种“以虫治虫”的生态策略虽然有效,却也让科研团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虫害防治与传粉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既要让椰子保品质、提产量,也要守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夜幕降临后,杨艳经常翻阅学生们在小院撰写的日志,对她来说,那不仅是对科研工作的记录,也是学生们成长的印记。
来源: 海南日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