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打乱了海南昌江鲜食大豆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原本的毛豆种植计划,却并未扰乱许浩心中的节奏。
11月6日下午,许浩翻开那本封面泛黄起褶的实验记录本,仔细复盘上一季的“种豆”历程,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播种做准备。“往年我们通常在11月初种冬季毛豆,今年受天气影响,预计要推迟到中下旬。”他说。

许浩查看毛豆长势。
许浩是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也是这个科技小院的院长。记录本封面上标注的起始日期“2024年9月”,是他开始到科技小院做科研的时间。
该科技小院由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大豆抗逆高产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海燕作为首席专家,联合海南欧兰德农业高科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兰德公司)共同创建。
“我的课题研究方向以鲜食大豆(毛豆)产量和品质分析为主,本子里记录了实验中对不同毛豆种质品质检测的数据。”这本约100页的记录本,已被许浩用了近三分之二,进度与其硕士生涯的轨迹大致同步。然而在他看来,“记录得还不够多”。
翻阅许浩的记录本可以看到,里面的字迹悄然发生着变化——前半部分记录完整,后半部分逐渐简略。“刚开始记录什么都想记下来,后来熟练了主要就记重点了,自己看得懂就行。”他解释道。
“3月2日,海育1001是圆叶/白花/灰毛、海育1003是圆叶/白花/黄毛、海育1753是圆叶/紫花/灰毛……”在今年3月的笔记里,许浩对依托科技小院创制的毛豆新品系生育期和农艺性状做了记录。对于不同性状,他还用了不一样的图形和字母标记。
这些细致的观察,正是科研团队应对昌江毛豆产业发展困境的缩影。过去,海南鲜食大豆产业饱受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栽培技术滞后的制约。为破解这些难题,海南大学大豆育种科研团队将传统育种、现代分子育种技术、食味品质无损分析技术与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同时配合木霉菌制剂,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精准调控水肥供给,显著提升了肥料利用率,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诸多问题。
作为技术示范主体,欧兰德公司去年将全部鲜食大豆生产用地升级为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冬春两季累计推广鲜食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2000亩,相比同期实现增收300余万元。今年4月,科技小院传来捷报: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试验田亩产达1860斤,比传统种植增产560斤,增幅高达43%。
除了这本写满数据的实验记录本,许浩的手机备忘录里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心情空间”。那里没有生硬的数据,记录的是他在科研路上的感受和心情。
“每天的实验成果并非都能如愿,我会在手机上写一两句话描述当天的心情,吐槽一下。”他笑道,“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会定期清除这些记录,不让自己陷在过去的情绪里。”这看似简单的操作,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他面对田间科研的态度——既要真实记录,也要始终向前看。
“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是许浩的座右铭,虽然没有写在记录本上,这句话却贯穿于他每一页的细心记录之中。对他而言,科研之路从无“完成时”,永远都是“进行时”。
冬季的忙碌即将到来,新的毛豆种子也将播下,许浩的记录本又要开启新的篇章。
来源: 海南日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