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指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由增转降,碳中和则是通过减排、固碳等方式实现人为排放与吸收的动态平衡,二者相辅相成,峰值越高,碳中和难度越大、耗时越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不是简单的减排任务,而是一场覆盖经济、能源、工业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双碳目标的落地,离不开科学完备的政策支撑。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1+N”政策框架:“1” 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总纲领部署“碳达峰十大行动”;“N”则包括各领域实施方案及支撑保障政策。2024年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强化了节能目标责任,《“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单位GDP能耗下降13.5%的硬指标。2025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全面总结五年来的重大成就与实践经验。同时,全国碳市场已覆盖8大高耗能行业,截至2024年底累计成交额超1000亿元,以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减排。


能源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双碳行动的重中之重。我国正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55.2%,首次超过化石能源。风电、光伏成为增长主力,截至2024年底,风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超6亿千瓦,均居全球首位;水电、核电稳步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年发电量超62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5000万吨。这一成就被纳入《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成果。同时,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2019年下降14.1%,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样本。

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协同减排,构成了双碳行动的关键战场。工业领域通过节能改造、循环利用等手段,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1%,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覆盖率超90%;交通领域加速“油换电”转型,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50万辆,占新车销量比重超35%;建筑领域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9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西藏通过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建立高碳汇生态系统专项保护规划,以“一区一策”监测方案提升高原碳汇效能,为生态固碳提供了特色样本。此外,2025年第三届两岸碳中和大会在福州举办,两岸专家围绕碳交易、碳汇等领域探讨合作,推动绿色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双碳行动既是中国的内部变革,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谈判,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及后续成果,2025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进一步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低碳示范区,截至2024年底,海外建成光伏、风电项目总装机超1.5亿千瓦,带动新能源装备出口额超3000亿美元。同时,我国通过举办国际碳达峰碳中和论坛、分享低碳技术经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向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一实践被《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列为全球合作的核心成效。

从政策体系到实践落地,从能源革命到多领域协同,从两岸合作到全球共治,中国的双碳行动正以坚定的步伐稳步推进。这场绿色转型不仅将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关键力量,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网、西藏日报、中国台湾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