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催生的“山水工程”,并非单一生态要素的修复,而是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破解以往“治山不顾水、护林忽略草”的碎片化困境。作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旗舰工程,截至2024年底,已实施6批52个项目,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为全球生态修复提供中国方案。
技术内核:按需定制的“生态修复工具箱”。山水工程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匹配修复技术。在江西于都崩岗地貌区,花岗岩碎屑流失曾导致年均土壤侵蚀量超5000吨/平方公里,工程团队创新采用“造林固土+梯田节水+污水净化”组合技术:种植水杉、香樟等植物构建乔灌草复合植被带,修建水平梯田减少坡面冲刷,配套人工湿地处理农业污水,如今区域植被覆盖度从35%提升至78%,河道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Ⅲ类。山东临沂双崮流域则针对针叶林单一化问题,通过“疏伐病枯木+补植乡土阔叶树”,构建“针叶-阔叶-灌木-草本”多层结构,使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40%,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2万吨。

典型实践:从“生态痛点”到“修复样板”。不同区域的山水工程呈现差异化修复成效。内蒙古乌梁素海曾因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叶绿素a浓度超100微克/升,工程通过“控源截污+生态补水+芦苇资源化”,投入2.6亿元建设截污管网,利用黄河水生态补水,将芦苇加工为生物质燃料,如今湖区水质达地表水Ⅴ类标准,鸟类种类从190种增至260种。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针对草原退化问题,实施“禁牧休牧+人工补播+鼠害防控”,补播垂穗披碱草等乡土牧草120万亩,鼠害防治面积300万亩,使草原植被盖度从65%提升至82%,每年增加水源涵养量15亿立方米。
民生价值: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山水工程不仅修复生态,更带动区域绿色发展。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区,通过“湿地修复+生态养殖”模式,恢复湿地面积1.2万亩,发展“鸭-蛙-稻”生态种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60%,既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又使农民亩均增收2000元。新疆阿克苏艾西曼湖流域,在修复荒漠植被的同时,配套建设农田林网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使周边3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当地棉花亩产提升15%,还解决了2000余名农牧民就业问题。数据显示,52个山水工程项目区,共带动就业超120万人次,助力20 个贫困县实现生态脱贫。

从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到黄河沿岸的草原修复,山水工程正以“系统思维”重塑国土生态格局。联合国环境署评价其“为全球大尺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随着后续工程的推进,这片“绿水青山”将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湖北日报、中国政府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