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加上人们室内活动增多、空间密闭,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等疾病频繁来袭,尤其老人、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中招”。做好科学防控,既能减少感染风险,也能守护全家健康,这份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指南请收好!
一、认识常见秋冬呼吸道传染病
秋冬季节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多由病毒、细菌或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部分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相比普通感冒,症状更重,常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且传播速度快,容易引发家庭聚集性感染;支原体肺炎则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剧烈咳嗽、发热为主要症状,病程可能较长,严重时会影响肺部功能;普通感冒症状相对轻微,多以鼻塞、流涕、轻度咳嗽为主。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尤其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造成聚集性疫情,因此提前预防和科学应对尤为重要。
二、核心防控措施
1. 接种疫苗,主动防护最关键
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秋季是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建议6月龄以上无接种禁忌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
此外,针对肺炎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的疫苗,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接种,为易感人群构建主动免疫屏障,减少感染后的严重后果。
2. 日常防护,细节做好不松懈
戴口罩: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医院、地铁)时,规范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飞沫中的病原体,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方式。注意口罩需及时更换,佩戴时贴合面部,避免反复使用。
勤洗手:手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咳嗽、打喷嚏后,触摸公共物品后,餐前便后等场景,需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彻底清洗双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若没有流动水,可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免洗手液应急,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
保持通风,减少密闭暴露: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能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尽量减少在密闭空间的停留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人群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注意个人卫生,咳嗽礼仪要牢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防止飞沫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需及时包裹丢弃,避免二次污染。
3. 增强体质,提升自身免疫力
自身免疫力是抵御病原体的“天然屏障”。秋冬季节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跳绳等,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 减少传播,患病后科学应对
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减少外出和接触他人,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居家期间注意多喝水、多休息,症状较轻者可对症处理,如发热时适当物理降温,咳嗽时多喝温水缓解;若症状严重(如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剧烈咳嗽不止等),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就医时全程佩戴口罩,做好防护。
同时,患病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与家人分餐、分用生活用品,勤消毒接触过的物品表面,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
三、重点场所与人群防控提醒
学校、幼儿园应加强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发现学生出现呼吸道症状及时通知家长接回,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返校;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保持通风换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养老院、托育机构等场所,需加强人员健康监测,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工作人员上岗前做好健康检查;为老人、婴幼儿提供充足营养和适当活动,增强抵抗力。
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做好防护;家人需注意做好家庭环境清洁,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若身边有人感染,应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秋冬呼吸道传染病虽高发,但并非不可防。只要牢记“接种疫苗、做好防护、增强体质、科学应对”这四大核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控,平稳度过这个秋冬季节,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健康科普大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