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D打印混凝土结构出现0.01毫米的微裂缝时,传统监测手段往往"视而不见",直到裂缝扩大才引发警报。国际研究团队开发的多尺度深度学习框架,通过AI算法将自感知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纳米碳分散均匀性提升至92.4%,电导率提高35.1%,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为智能建造装上"材料神经末梢"。


混凝土也能"察言观色":自感知材料的痛点
自感知水泥基复合材料堪称"会说话的建筑材料"——通过掺入纳米碳填料形成导电网络,能像"皮肤感知压力"一样监测结构损伤。但3D打印过程中,纳米碳团聚(如同面粉结块)和打印各向异性(层间导电差异)如同"先天缺陷",导致传统材料电导率波动达50%,监测可靠性大打折扣。

传统解决方案如同"盲人摸象":要么依赖经验试配,要么单独优化材料或结构,始终无法突破多尺度协同难题。而新框架整合了五种AI模型,从纳米颗粒分布到宏观结构监测实现"全链条优化"。

AI五重奏:破解材料"感知"密码
多尺度图神经网络(MS-GNN) 扮演"纳米导航员"角色,通过模拟碳颗粒间的导电路径,将分散均匀性提升至92.4%,相当于把"杂乱的毛线团"梳理成规则网格,电导率达1.75×10⁻² S/m。

4D时空Transformer网络(4D-STN) 则是"打印校准仪",通过学习层高、喷嘴速度等参数,将层间导电差异降低48.9%,确保结构像"千层蛋糕"一样均匀导电。实验显示,优化后各层电阻波动仅0.057Ω,远低于传统方法的0.114Ω。

更惊艳的是物理知情生成对抗网络(PI-GAN),能生成98.2%保真度的微观结构图像,如同"虚拟实验室",将材料测试成本砍半。而自监督对比学习(SSCL) 像"显微镜侦探",以96.3%准确率识别10微米级微裂缝, false positive率仅3.2%。

智能建造的"甜蜜烦恼":长期稳定性待考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长期稳定性仍是"未解之谜"——目前模型仅验证了6个月的电阻漂移(降低19.8%),但基础设施寿命长达数十年,户外环境下的耐久性还需更长周期验证。此外,纳米碳成本较高,大规模应用可能面临"性价比瓶颈"。

研究团队计划下一步将框架接入数字孪生平台,在桥梁、隧道等实际工程中测试。未来,当你路过3D打印的建筑时,其内部的"AI神经网"可能已默默完成了上百次健康监测。

这项研究为"智能建造2.0"提供了新思路:当AI深度介入材料研发,未来的混凝土不仅是建筑骨架,更将成为会"感知"、能"预警"的智能生命体。但如何让实验室成果跨越"死亡谷"走向工程应用,仍需学界与产业界共同破解。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