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条漫长而精密的"生命运输线"—血管系统,它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每一个器官和组织。然而,这条生命线正面临一个沉默的威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附着在血管内壁上的"黏糊糊的小米粥"样物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悄悄生长的结果。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斑块在形成初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往往已经给健康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死因,占全球总死亡数的32%。在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患病人数约3.3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主要的"幕后推手"。它不仅是血管中的"障碍物",更是心脏病、脑卒中等重大疾病的先声。一旦斑块体积增大或发生脱落,便可能阻碍血流,甚至造成血管完全阻塞,从而诱发严重的健康问题,乃至导致猝死。
然而,大众对血管斑块的认识仍存在诸多误区和盲区。许多人认为斑块一旦形成就无法逆转,或者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关注这个问题。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斑块是可以被控制甚至缩小的。了解斑块的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控策略,对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基于最新研究数据和权威来源,全面解析血管斑块的真相,帮助读者掌握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知识。
1,斑块的形成与稳定性:从沉默启动到潜在危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始于血管内皮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高血压产生的血流冲击、高血糖对内皮细胞的毒害作用,以及烟草中的化学物质直接损伤等。一旦血管内皮屏障被破坏,血液中过多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便会趁机钻入内壁下,并被氧化修饰。我们的免疫系统视这些被氧化的LDL-C为"入侵者",派出巨噬细胞前来吞噬。当巨噬细胞吞噬了过多的脂质后,就会变成充满脂滴的"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就形成了斑块的早期雏形—脂质条纹。
斑块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多个阶段的演变。在脂质条纹期后,身体为了包裹这些"垃圾",会在其表面覆盖一层由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帽",进入纤维斑块期。此时斑块相对稳定,但已造成血管腔狭窄。随着斑块核心的脂质坏死物质越来越多,纤维帽可能增厚或变薄,斑块体积显著增大,进入粥样斑块期。最终,斑块可能发生破裂、出血、钙化,并形成血栓,进入最危险的复合病变期。
值得注意的是,斑块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危害程度。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斑块的稳定性比大小更为关键。202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颈动脉斑块的荟萃分析指出,含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或表面血栓的易损斑块,即使体积不大,也与症状性表现显著相关,使症状风险增加约5倍。这些易损斑块特征可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造影与管壁成像(MRA-VWI)在3.0T场强下检测到,为临床风险分层提供了新依据。
2、斑块的危害与连锁反应:从局部病变到全身威胁
斑块对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慢性进展性的血管狭窄,二是急性阻塞引发的重大事件。当斑块逐渐增大,会导致血管腔明显狭窄,减少血液供应,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例如,冠状动脉狭窄可引起心绞痛,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脑供血不足,下肢动脉狭窄则可引发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腿酸胀痛,休息后缓解。
更危险的是,当不稳定的"薄皮大馅"斑块破裂时,身体会误以为血管破了,迅速启动凝血机制,在破裂处形成血栓。这个血栓可能瞬间彻底堵死血管,引发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堵在心脏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堵在大脑动脉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堵在下肢动脉导致严重腿痛甚至坏疽。
最新研究还揭示了斑块危害的新机制。2025年国外一项研究发现,65%的动脉斑块样本中含有细菌DNA,其中约42%来自口腔绿色链球菌。这些细菌平时安静地待在牙龈里,一旦进入血液,就会在血管壁上建立"生物膜",潜伏多年,慢慢释放炎症分子,削弱血管壁。当压力太大、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可能苏醒,引发局部炎症,让动脉斑块破裂、血栓生成,触发心肌梗塞。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人们对心血管疾病根源的认识,将口腔健康与心血管健康紧密联系起来。
3、斑块可逆性的科学证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干预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一旦血管斑块形成,就无法逆转。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已经开始颠覆这一旧观念。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通过积极干预,斑块是可以被控制甚至缩小的。
一项针对3471名40至55岁人群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积极干预生活方式,真的可以让血管斑块缩小。该研究显示,在原本就有动脉斑块的人中,有8% 的人实现了斑块的缩小。这些人往往与吸烟较少、"坏胆固醇"控制得更好,且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等相关。另一项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的研究团队随访了1529名有斑块的人6年后,同样有8%的人的斑块完全消失。这些幸运者通常有几个共同点:他们往往不吸烟,年轻,是女性,且有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在药物治疗方面,大型临床研究证实,通过强效他汀治疗或联合PCSK9抑制剂,将LDL-C降至极低水平如1.4或1.8 mmol/L以下,可以实现斑块体积的逆转缩小。研究显示,斑块体积缩小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约20%。2025年公布的研究数据进一步显示,基于斑块分析的个性化治疗导致超过一半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发生改变,患者在90天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降低了18.7 mg/dL,预计心脏病事件风险降低了15%。
4、现代医学的防控策略:从单一降脂到综合管理
现代医学对斑块的防控策略已从传统的单一降脂,发展为综合管理模式。在药物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仍是降脂基石,能强效降低LDL-C,同时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防止其破裂。当他汀类药物效果不足或无法耐受时,PCSK9抑制剂作为新型强效降脂针剂,能在他汀基础上进一步大幅降低LDL-C,助力斑块逆转。而对于已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能防止在斑块破裂时形成血栓,是预防心梗、脑梗的"防火墙"。
近年来,抗炎治疗在斑块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项研究揭示了秋水仙碱在人类颈动脉斑块中的作用模式。研究表明,低剂量秋水仙碱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脱颗粒和活化、胶原降解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增殖,从而在多因素途径上发挥作用,而非仅仅靶向炎症小体。这一发现解释了秋水仙碱作为首个心血管指南推荐的抗炎药物,如何 beyond 炎症小体抑制对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产生积极作用。
在风险评估和监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大大提升了预测精度。国外心脏研究结果支持了AI驱动的Heartflow斑块分析系统的预后价值。这项涉及近8000名症状性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基于总斑块体积的分期越高,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最高TPV分期的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最低分期患者的5倍以上。这种精准评估方法使医生能更好地预测风险,从而个性化治疗方案。
5、生活方式的根本性作用: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生活方式干预是斑块管理的基石,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在饮食方面,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和橄榄油,限制红肉、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这样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和血脂,从源头上减少斑块形成的"原料"。
运动同样至关重要。保持规律适量的运动,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并加速清除沉积在血管壁上的代谢废物。诸如快走、慢跑、游泳与骑自行车等有氧锻炼,都是理想选择。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是另一关键措施。吸烟不仅是导致斑块发生和恶化的"头号帮凶",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同时应避免二手烟暴露。酒精摄入也需严格限制,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此外,保持健康体重、充足睡眠和管理心理情绪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超重和肥胖者在6~12个月内减轻体重的5%~10%,使体重指数维持在18.5~23.9 kg/m²范围内,能有效减轻血管负荷。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低下会加剧细胞炎症反应,而这是诱发动脉硬化的关键诱因之一。长期精神压力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通过练习瑜伽、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式主动减压,有助于维护情绪稳定和血管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口腔卫生也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2025年的研究显示,每天刷牙3次,可降低14%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良好的口腔卫生可能通过减少口腔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从而有益于血管健康。
6、总结与展望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威胁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浸润、炎症反应等多重机制。斑块的危害不仅在于导致血管狭窄,更在于其破裂后引发的血栓形成,可能造成心梗、脑梗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死亡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这一数据凸显了其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面对斑块,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证实,斑块是可防、可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和良好心理状态,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如他汀、PCSK9抑制剂、抗血小板药和抗炎药物,我们可以有效延缓斑块进展,促进斑块稳定甚至逆转。
早期发现和干预尤为重要。定期进行血管健康检查如颈动脉超声,能够及时发现血管的潜在病变。坚持随访便于医生根据情况调整干预策略,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不同风险人群,应采取个性化防控策略—中青年熬夜党应规律作息、管理压力;绝经后女性需密切关注血脂、血压变化;三高老病号则必须严格遵医嘱,将血压、血糖、血脂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发现斑块,不是健康的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警示。它提醒我们,是时候用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去关爱和修复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血管系统了。将斑块视为"警报"而非"判决书",从现在开始,每一份健康的努力,都为时不晚。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血管疾病事实数据表 - 反映全球CVD负担的权威数据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 中国官方发布的权威行业报告
3. 澎湃新闻《做好这几件事,血管斑块便可缩小》 - 基于多项研究总结的斑块逆转证据
4. FISH&CHIPS研究(AHA 2025公布) - 证实斑块体积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5. DECIDE注册研究数据(SCCT 2025公布) - 显示个性化斑块管理对降低风险的效果
6. 秋水仙碱作用机制研究(《动脉粥样硬化》2025年7月) - 揭示秋水仙碱在人类颈动脉斑块中的多重作用机制
7. 口腔细菌与动脉斑块研究(《美国心脏协会期刊》2025) - 发现口腔细菌在动脉斑块中的存在及其病理意义
来源: 科普医卫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医卫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