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亚 河北省中医院
审核:李岩涛 河北省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里,每一名重症患者都在与死神进行着激烈的抗争。当他们成功渡过生死关头,摆脱了生命危险之后,一个新的挑战悄然出现——重症康复。重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不仅关乎身体功能的重建,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及重返社会的能力。
一、在重症康复过程中,身体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1.肌肉萎缩与无力 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往往需要长期卧床,这将导致肌肉无法得到正常活动,进而使身体代谢速率降低,肌肉质量迅速减少。以腿部肌肉为例,肌肉力量可能在数周内急剧下降至正常水平的30%~50%。对处于康复初期的患者而言,即使是简单的抬腿、站立等动作,也变得异常艰难。
2.心肺功能受损 重症疾病,如重症肺炎、严重创伤引发的休克等,会对心肺功能造成直接的损害。患者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弱,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也会受损,表现为轻微活动后即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即便是日常的穿衣、洗漱等基础活动,也可能引发明显的呼吸困难。
3.认知与心理障碍 ICU中的陌生环境、医疗设备产生的噪声及病痛的折磨,常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30%~70%的重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会影响其日常学习和执行能力。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陷入抑郁状态,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全方位康复计划,助力患者重获生命力量
1.运动训练 医生会始终严格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在初期阶段,从床上翻身等基础动作开始,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基本活动能力。随着患者身体功能的逐步改善,将引导患者进行坐起训练,以增强腰腹部力量,并提升平衡和协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患者完成床边站立练习,这对于恢复下肢力量和站立稳定性至关重要。当患者具备一定站立能力后,将循序渐进地引入行走训练,通过系统性训练帮助患者逐步实现独立行走,从而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整个过程始终坚持循序渐进与个性化原则,确保患者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中逐步恢复健康。
2.呼吸训练 针对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采用科学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主要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等。缩唇呼吸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呼气速度、延长呼气时间,从而减少肺内气体的残留,提高气体交换效率。而腹式呼吸则强调深呼吸,通过膈肌的充分运动,增加肺部容积,促进肺底部的气体交换。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强化患者的呼吸肌力量,逐步改善其肺部的通气功能,最终达到提升整体呼吸健康水平的目标。
3.心理康复 面对身体的创伤和生活的改变,患者往往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治疗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同时,组织康复患者分享会,促进患者间相互交流康复经验,增强康复信心。此外,家属的陪伴与鼓励也极为重要,温暖的家庭支持能为患者提供强大的康复动力。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精准把握康复关键期,充分利用最佳恢复时机
对重症患者而言,康复过程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干预成效对整体功能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通常情况下,当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后,即可启动系统化的康复治疗。这一时期,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理状态处于高度可塑阶段,及时且科学的康复干预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重建、减少并发症,从而显著提升康复效果和远期生活品质。因此,精准把握并充分利用恢复阶段,对重症患者的全面康复至关重要。
四、家庭护理,为康复之路提供保障
1.日常生活照料 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清洁、舒适与安全,定期协助其翻身、拍背,以预防压疮发生。同时,协助完成个人卫生护理,维持身体清洁,降低感染风险。在饮食方面,需合理搭配营养,为患者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以支持机体修复与功能恢复。
2.康复训练协助 在专业康复师的细致指导下,家属可协助患者在家庭环境中完成一系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障康复训练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也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配合,共同推动康复进程。
3.情感支持 持续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充分的理解、鼓励与陪伴。积极倾听其心理需求,帮助疏导负面情绪,使患者在亲情的温暖与支持中增强康复信心,提升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重症康复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历程,其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困难。然而,只要患者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家属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同时医疗团队持续提供专业指导和精心治疗,三方协同努力,严格遵循科学的康复方案,并精准把握康复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就能够帮助患者逐步克服重重障碍,最大程度地恢复其身体各项功能。通过这样的多方协作,患者最终将有望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再次拥抱充满希望和美好的生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