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顺利投产;在当千万标箱的集装箱在港口高效流转;当深海装备与风电集群点亮海岸,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正以差异化定位、协同化发展,撑起我国海洋经济的“四梁八柱”。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三大经济圈贡献了核心增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更彰显了向海图强的国家战略纵深。
北部海洋经济圈:科技赋能的“新旧动能转换样板”。涵盖环渤海及周边海域的北部经济圈,以“科技突破+产业升级”为核心,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31899亿元,较2020年增长33.1%。山东作为核心引擎,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为海洋油气开发、气候模拟等提供算力支撑;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超90%,实现“从海洋到餐桌”的全链条可控。天津则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破解北方缺水难题;大连、秦皇岛等城市立足产业基础,在港产城融合、高端海洋旅游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东部海洋经济圈:一体化引领的“开放枢纽标杆”。以上海、浙江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圈,聚焦海洋经济一体化,2024年实现产值33446亿元,增速达37.7%,居三大经济圈首位。宁波舟山港的梅山港区与穿山港区构成全球唯一“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其中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成为全球航运网络的关键节点。上海凭借国际航运中心优势,推动航运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高端化;江苏盐城以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为特色,获评“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特别推荐案例”;宁波更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实现“港口强、产业兴、生态美”的协同发展。
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探索的 “产业创新高地”。覆盖珠三角、北部湾及南海海域的南部经济圈,以深海开发为突破点,2024年产值达37858亿元,规模居三大经济圈之首。广东已形成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深中通道通车打通区域联动脉络,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开辟海洋能源新赛道。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8.2万项,科技创新驱动力强劲;厦门建成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菌种库,为海洋药物研发奠定基础;广西北海推进沿边临港产业园建设,对接东盟市场;海南三亚、广西北海则打造高端海洋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三大海洋经济圈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创新探索,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协同格局。从北部的科技赋能到东部的一体化开放,再到南部的深海突破,中国海洋经济正以“陆海统筹、三圈联动”的智慧,在保护中开发、在创新中发展。这片“蓝色国土”不仅承载着产业升级的使命,更书写着海洋强国建设的壮阔篇章。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经济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