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排水量堪比5艘航母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远航巴西,当民用大型无人机签下亿元海外订单,当锂电山地车风靡欧洲市场,中国制造正以“硬核实力+创新模式”的双重姿态,从传统产品出口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如今的中国制造出海,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贸易,成为技术输出、产业链协同与品牌全球化的综合体现,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全球答卷。

高端装备出口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核心引擎。2024年前10个月,我国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四成,其中单价超百亿元的全球最大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从江苏南通基地出发,经长江段最大规模拖航船队(11艘船组成,总长650多米)护送,跨越远洋抵达巴西海域,开启35年不返港的深海作业。这款“海上巨无霸”内部结构复杂如迷宫,甲板下六层密布设备管道,其核心发电机实现首次国产化,整体国产化率达70%,彰显了我国海工装备的技术突破。与此同时,民用大型无人机也实现海外市场“零的突破”,企业一次性签订76套系统采购协议,订单金额超10亿元,成为低空装备出海的新标杆。


跨境电商的崛起,让中国制造摆脱传统贸易壁垒,实现“按需定制”的精准出海。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动海外仓建设与全渠道布局,降低企业出海成本与时间门槛。国内企业通过“独立站+第三方平台+社交网络”的全渠道策略,直接对接全球消费者需求:捕捉欧洲骑行热潮与坡道地形需求,快速推出锂电山地车广受青睐;海尔等品牌通过跨境电商积累用户洞察,推出智能家电产品,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升级。这种模式不仅让中小企业得以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更让中国制造能实时响应全球消费变化,实现柔性供应。

中国制造出海已形成整条产业链。一艘价值百亿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能带动材料、机械、电器、仪表等多个产业发展,江苏常州的船用电缆企业因此订单增长超50%,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深远海新材料随大船一同“出海”。为强化产业链协同,长三角成立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积累近200个科创项目,推动南通、泰州、扬州形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船舶制造规模占全国1/10,海工装备制造规模占全国1/4。这种“龙头引领+配套跟进”的抱团模式,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形成集群竞争力。

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为出海提供了坚实支撑。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在天津全面投产,4个智能生产车间、16个总装工位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产线工效提升近20%,总装效率提升30%以上,已完成35座海洋平台建造,累计出货超8.7万吨。从传统“人力工厂”到现代化“智能工厂”的跨越,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更能快速响应全球定制化需求。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企业的技术攻关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中国制造出海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中国制造”真正迈向“中国智造”。


从百亿级大国重器到精准对接需求的消费产品,从单一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协同出海,中国制造正以更智能、更绿色、更具竞争力的形象亮相全球。这条出海之路,既是技术创新的探索之旅,也是中国品牌的成长之路,更彰显了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的强大活力。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 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网、人民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